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东北抗联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东北抗日英雄谱】魏拯民:从“潜伏”战士到抗联总指挥
来源:凤凰网   2015-08-07 08:55:41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曾用名冯康等十余个化名。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和东北抗联第1路军领导人。

  从“潜伏”战士成长为军事专家

  1909年,魏拯民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个教书兼务农的家庭。父亲曾经接受同窗好友的举荐,在哈尔滨东部的木兰县做过政府职员。16岁那年,魏拯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在那里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1927年,魏拯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家乡屯留县关帝庙为据点开展运动。他曾经在中央日报上截取了一段警语“流血是家常便饭,牺牲为无上光荣”,作为标语贴在庙墙上。。“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临行前,他对战友说:“我虽没见过长白山,没见过松花江,可我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那里到处是战火,到处是血迹。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1934年末至1935年初,魏拯民冲破敌特的多次盘查和封锁线来到汪清。在他的领导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由4个团很快发展到6个团。1935年夏曾作为东北抗日武装的唯一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1936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委员。同军长王德泰指挥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区和远征南满地区,打通与吉东和南满的联系,与抗联第1、5军配合作战,扩大抗日游击区。同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联第1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所属部队挫败日伪军1936年冬季“讨伐”。

  “七?七”事变后,率部在辉南、抚松、濛江等地打击日伪军。1938年5月任抗联第1路军副总司令。协助杨靖宇率部先后挫败日伪军1938年和1939年秋冬季“讨伐”,曾指挥大沙河等战斗。在抗联处于困境时,魏拯民率领部队运用夜袭、伏击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攻打日军,火烧警察分所,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杨靖宇牺牲后领导抗联继续奋战

  1940年3月,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接替杨靖宇全面统帅第一路军。自以为杨靖宇牺牲后,“满洲治安之癌”已经得到根治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承认,在“魏拯民代指挥”的领导下,抗联第一路军仍在战斗!

  由于操劳过度,环境艰难,患有胃病、心脏病的魏拯民,在抱病征战半年之后,不得不在1940年深秋离开自己心爱的部队,由警卫排的同志护送到桦甸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这一年的冬季,大雪封山,敌人对密营一带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围困,抗联战士断粮了。魏拯民和他的战友靠吃草根、煮树皮汤度日。

  1941年3月8日,在病痛和恶劣环境的折磨下,魏拯民病逝,年仅32岁。战友们没能为他鸣枪致哀,没有举行追悼仪式,只能在红松下埋葬了他的尸骨。在当时,魏拯民是敌人通缉悬赏的第一抗联将领,为拿到悬赏钱,在他牺牲后不久,有叛徒告密,敌人找到魏拯民的埋葬地,将他的尸骨挖出,将头颅割下,并在树林里鸣枪,制造出作战中枪杀魏拯民的假象。

  为了找到烈士的遗骨,党和政府多次派人到牡丹岭深山密林去踏勘调查,终于在1961年10月23日找到了他牺牲的地方,并在原地重新安葬,竖立了墓碑。2000年9月,在吉林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魏拯民烈士的遗骨从其牺牲地迁到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并举行了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烈士英灵得到了安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