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东北抗联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日烈士陈荣久
来源:新浪博客 明琳的博客   2016-08-14 10:16:14

陈荣久(1904—1937),宁安县东京城人,1904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只读过两、三年书。1927年,为了生活,他曾到张学良的东北军当兵,后退役回到了家乡。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他再次到东北军当兵,被编入第二十一旅骑兵营七连。

“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主张抗日的士兵一起缴了连长的枪,并举旗抗日。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他的家乡,东京城一带的老百姓纷纷去找陈荣久,要求参加他的抗日队伍。不久他率队加入王德 林国民救国军,被编为新编第五连,陈荣久任连长。

1933年2月,陈荣久率队来到宁安,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和吉东局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开辟新的游击区,决定将抗日救国游击军调赴密山地区活动。陈荣久随部队先到黄泥河子,同在这里活动的杨太和率领的一团汇合后,一同踏上了北上密山的征程。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陈荣久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懂得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东北。1933年7月,在密山县小石河子,陈荣久和二团团长王毓峰等十多名部队骨干,高举拳头,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3年秋,抗日救国游击军改名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陈荣久仍任军部副官。1934年7月,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军部决定培养一批军事干部,陈荣久被派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陈荣久克服语言及生活上的重重障碍,用坚韧不拔的学习劲头,刻苦钻研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秋,陈荣久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浪潮中,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扩大抗日根据地,上级决定派陈荣久到虎林、饶河一带以抗联四军二师为基础,组建东北抗联第七军。他到达二师后,于旧历9月召开了师部干部会议,研究了组建抗联第七军的问题。11月,再次召开了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兼一师师长,军参谋长崔石泉,二师师长李学福,三师师长景乐亭。陈荣久指挥七军将士,在茫茫的林海荒原里与残暴的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亲自深入各部队、村屯研究部署歼敌方案,宣传动员劳苦民众,联合抗日的山林队、红枪会,多次出其不意狠狠地打击敌人,取得反“围剿”的初步胜利。

1937年3月4日,西林子战斗打响,由于军部秘书罗英暗中叛变,敌人提前做好了准备,使攻击西林子的部队遇到顽强抵抗,陈荣久、崔石泉等经仔细分析敌情,认为未打下西林子暴露了自己,敌人会尾随到底,为摆脱敌人,决定先打伏击,再与山林队召开联席会议。

确认敌人逼近的消息后,陈荣久随即率领150多名战士占据有利地形埋伏在山冈上,当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他一声令下,各种火器居高临下,一起开火, 打得日伪军人仰马翻,乱作一团,陈荣久也在战斗中负伤。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天渐渐变黑,敌人开始溃散,正当抗联将士们准备发起冲锋时,大汉奸伪饶河县警察大队长苑福堂带领二百多人突然从背后向伏击阵地扑来,七军将士奋起反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这时,正面指挥官大穗久雄见有援兵到达,再次率领日伪军向山头发起冲锋,被抗联战士一枪击毙,敌人见状又退了下去。此时七军腹背受敌,敌众我寡,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陈荣久立刻指挥转移。这次战斗,我军击毙包括大穗久雄在内的寇30多人,打伤10余人,伪军死伤多人。陈荣久虽然在战斗一开始就已经负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掩护部队转移时,陈荣久再次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4岁。他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不朽功勋和英雄业绩将代代流传。

陈荣久军长牺牲后,遗体被安葬于屏岭山第二山顶之阴。1982年5月,饶河县有关部门三次赴天津班阻击战遗址,终将陈荣久军长遗冢找到。次年,饶河县政府将烈士墓葬遗骨迁移至县城西15华里处的烈士墓地。随后,当地政府又在陈荣久军长牺牲地树立起“陈荣久烈士牺牲地”的纪念碑,以缅怀英烈,激励后人。
 

(资料来源:牡丹江烈士纪念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