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桂林,至今睡觉还蜷缩成一团,把手插在裤腰里——这是当年在冰天雪地露营时,为避免把手冻坏养成的习惯。今天,老人已经不再挨冻,但在那刻骨铭心的寒冷中形成的睡姿却再也无法改变。
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至今还能看到几处东北抗联当年留下的密营。12岁就参加东北抗联的老战士、黑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李敏告诉记者,所谓密营,多半是用来藏粮食的地窨子,夏天挖好冬天用,只有极少的几个人知道密营的位置,否则一旦有人叛变,大家就可能被饿死。
由于敌人“坚壁清野”,抗联战士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粒粮食,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一到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连根枯草都找不到,有时为了吃一顿饭要付出血的代价。
83岁的李敏还清晰记得饥饿的感觉:“睡觉时,自己的肠子都能一根一根地摸出来。”她记得,1939年夏天,断粮已久的部队不得不冒险去攻打一个“围子”,结果牺牲了几名官兵,也没吃上半粒米。
1936年2月,为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工作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
1936年2月20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于是,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的各军。
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
日本人把“满洲”视为“生命线”。黑龙江省档案馆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常好礼介绍说,日军从1936年起持续使用飞机、快速部队甚至毒气对东北抗联“大扫荡”。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强敌,胜利显得虚无缥缈。1940年10月,李桂林所在部队200多人被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突围出来时只剩了15人,其中还有12人负伤。
“当时的松花江上到处都漂着战友的尸体,但我们没有被敌人吓倒,在不长的时间里又拉起了50多人的队伍。”李桂林回忆说。
李桂林说,抗联部队最大特点就是“人牺牲的多,换得太快,很多战友还没来得及认识就牺牲了”。
由于日伪军不断加强殖民统治和疯狂“讨伐”,再加上抗日联军没有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部队屡遭挫折。到1942年退至苏联时,抗联部队仅余千人。
抗日烈火熊熊燃烧,百扑不灭。抗战胜利前夕,在苏联的抗日联军随苏军反攻而回到东北,并配合苏联红军展开对日作战。14年里,抗联共歼灭日伪军18万人,牵制日伪军近百万人。
东北抗日联军所进行的抗日游击战争,其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时间之长久,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少有的。抗战胜利后,到东北主持工作的彭真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长征、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东北抗联的14年苦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