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东北抗联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汪亚臣:从绿林好汉到抗联军长
来源:凤凰黑龙江综合   2018-02-08 09:41:04

  汪亚臣,出身绿林好汉,曾用名王景龙,号双龙。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出身绿林好汉抗日道路艰辛曲折

  汪亚臣,山东省蓬莱县人,1911年出生,15岁就去当伐木工人。1928年,18岁的汪亚臣被五常当地土匪“保胜队”收留。翌年,“保胜队”在东北军“剿匪”中被打散,汪亚臣随后参军。“九一八”事变后,部队将领投靠日本人。基于民族气节和爱国热忱,汪亚臣密约了几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兵在夜里携枪离队。为了扩大抗日活动,他们几人商量后决定再返“保胜队”争取抗日力量。

  重返“保胜队”后,汪亚臣经常把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和中国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讲给大家听。1931年春,汪亚臣处决了仍执迷不悟抢劫百姓的队伍首领保胜,随后被推举为统领,报号“双龙”。

  1933年春,汪亚臣率领的“双龙队”参加了宋德林领导的反日山林队,任第4支队支队长。他带领第4支队连续攻打了金马川、向阳山、沙河子、山河屯、冲河等据点,缴获了许多军用物资,壮大了队伍。1934春,联合当地抗日武装成立“反满抗日救国军”被选为司令。转战五常、舒兰和榆树等县交界地带,经常在哈拉河子、寒葱河、冲河、山河屯等地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尔后主动率部找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并与之共同作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年内与日伪交手400多次

  1936年春天,在汪亚臣的努力下,他的部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不久,汪亚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18日,第八军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亚臣任军长。此时,第十军已发展到19个团,共1000余人。

  汪亚臣指挥所部转战于五常、舒兰地区,取得珠琦口、桦皮厂等战斗胜利,建立了以九十五顶子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夏,东北抗联第2路军派遣第4、第5军主力部队由宝清、勃利一带向老爷岭西部舒兰、五常地区进行西征。汪亚臣主动率部接应抗联第2路军西征部队,进行了冲河、沙河子等战斗。1939年9月,汪亚臣率部攻入拉滨铁路沿线的重镇山河屯。尔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率部坚持战斗。

  从1933年至1940年的8年中,汪亚臣率领部队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其中较大的战斗40余次,共击毙日伪军11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800余支;解救120名劳工和9名被押爱国者。

  遗首安放哈尔滨烈士陵园

  1941年1月12日,日伪军300多人向抗联第10军军部所在地五常县尖山子密营发动攻击。1月29日,日伪军分3路向河边附近的东山、西山进攻,并占领了东、西山地区。这时,汪亚臣一面阻击日伪军,一面命令部队抢占东山,迅速突围。当部队抢占东山时,遭到日伪军的射击。汪亚臣连中数弹,他的左臂、胸、腿部均受重伤,滑下山坡。此时日伪军将他团团围住,在抬往蛤拉河子途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为了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凶残的敌人将汪亚臣的遗体送到五常县城,立在大十字街口的电柱前暴尸“示众”,然后将他的头颅割下藏匿。1948年,五常县民主联合政府发现了被埋地下的汪亚臣遗首,后送往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供瞻仰拜谒。1955年清明节,烈士遗首正式安放于哈尔滨烈士陵园专门修建的墓室内,立碑纪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