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河北抗战 > 内容正文

沧州抗日战争概述(总)
来源:沧州党史网   2022-12-14 15:49:17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从此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强暴,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夺得了最后胜利。在艰苦的抗战中,英勇的沧州人民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在沧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抵御外侮的胜利凯歌,描绘了一幅英武悲壮、激人奋进的御寇图。

  抗日战争中的沧州市各县、市分别属于冀鲁边区(1944年1月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和冀中抗日根据地。运河以东各县、市先后隶属中共冀鲁边工委、津南地委、冀鲁边一、三地委、渤海一、三地委;运河以西各县、市先后隶属中共冀中一、三、四地委和冀中八、九地委。

  纵观沧州辖区在八年抗日斗争中走过的曲折艰难路程,大致可分为根据地创建,“蚕食”与反“蚕食”斗争,艰难残酷、顽强斗争,战略反攻四个阶段。

  1937年7月至1939年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阶段。七七事变,日军南侵,9月24日沧县沦陷。冀中地下党和冀鲁边地下党遵照党中央指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战;沧州广大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根据地迅速形成并逐步扩大。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已传到津南,中共津南工委负责人马振华、邸玉栋等邀请当地开明人士商谈抗日救亡大计。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宣告成立。至8月,救国会由开始的6个分会增设到13个,救国军也很快发展到1000多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共产党在沧州,也是在山东战略区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从此揭开了津南地区运河以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

  同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派于文彬、赵明新与津南工委负责人马振华、邸玉栋会合,组织建立了冀鲁边工委,统一领导边区抗战。11月,抗日救国军在盐山五铺、叶茂李一带夜袭伪“华北自治联军”副司令刘佩忱部,毙伤伪军多人。12月,三十一支队(总称“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由救国军改称)在盐山至庆云公路上的望树镇设伏,袭击日军汽车,活捉一日本顾问,缴获汽车一辆,并在北芦村击退前来寻找的盐山日军,首次对日军作战告捷。1938年1月28日,三十一支队组织300多人,昼伏夜动,佯攻盐山城,周旋3天,里应外合,夺取县城,迫使100多日军和500多伪军逃回沧县。2月7日,三十一支队又与围攻盐山的伪军刘芳庭部千余人激战8昼夜,击伤刘芳庭,打退了敌人。4月,李启华、杨靖远等5人受中共河北省委派遣到达边区,加强边区的领导。7月,为增援冀鲁边区,八路军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到达乐陵,成立了以马国瑞为书记的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9月,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成立,李启华任书记;下旬,运河东各县划为冀南第六专署和第六军分区,杨靖远任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

  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救国军”活动范围扩大,相继建立了盐山、乐陵、庆云、无棣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创建了以宁津、乐陵、盐山为中心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

  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放手发展抗日武装。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从延安赶赴冀中,和地方党一起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同月,平汉线省委委员薛振彦来到冀中,将保东、保南特委合并组建了保属省委,张君任书记。保属省委为了坚持敌后抗战,开办游击战争训练班,培训干部,组建了抗日武装。10月14日,驻河北的国民党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遵照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在晋县将所部改编成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回师北上抗日。12月,河北游击军司令部成立,孟庆山任司令员。

  1938年1月,北方局派鲁贲来冀中,将保属省委改称为冀中省委。在冀中省委的领导下,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并肩战斗,消灭土匪,改造杂色武装,扩编部队,改造政权,发动群众,开辟新地区;挖道沟,改造平原地形,使敌人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行;拆掉24座县城城墙,使占城之敌不能坚守。改造平原地形,是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创举。同时,粉碎了侵华日军的第一次春季“扫荡”。至4月初,建立了3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群众抗日热情十分高涨。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冀中的黄金时代。

  冀中形势迅速发展,平原游击战争初步展开,但这时冀中的党政和军队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领导。4月1日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成立,李耕涛任主任(不久,吕正操兼任),统一了政权组织;同月21日至5月2日,召开了冀中共产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新的省委领导机构(8月改称冀中区党委),黄敬任书记,统一了党的领导;5月将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并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统一了军队的领导。会后,各分区党的特委组织和各军分区及群众团体组织相继建立。冀中区各级党、政、军、群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健全,标志着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

  冀中和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的迅猛发展,给日军造成巨大威胁。日军占领武汉后,即抽调重兵回师华北,将战争的重心移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并进行大规模“扫荡”,冀中和冀鲁边平原首当其冲,加之伪顽势力、土匪武装制造磨擦,活动猖獗,斗争极其尖锐、残酷,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派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边区和冀中区,帮助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同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以下简称“挺纵”)在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率领下到达冀鲁边区。1939年1月,贺龙师长率八路军一二○师主力到达冀中任丘县惠伯口一带。八路军主力到达两区后,调整了领导机构,加强了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肖华、贺龙分别担任冀鲁边区、冀中区军政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两区党政军民的抗日斗争。为了加速冀鲁边区和冀中区地方部队的正规化、八路军化,使其成为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坚强柱石,“挺纵”和一二〇师分别对由三十一支队改编的平津支队和冀中三纵队进行整编、整训。平津支队改编为“挺纵”六支队;一二〇师不但与冀中军区的几支部队进行了合编,还主动承担紧张繁重的作战任务,让冀中部队腾出时间进行整训,并在战斗中进行传帮带。经过整训的六支队和三纵队,提高了军政素质,战斗力大大加强。

  八路军主力部队到达两区后,狠狠打击敌人,连连取得胜利,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21日,“挺纵”在盐山韩集伏击日军,毙伤百余,得到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表扬。26日,“挺纵”在东光县灯明寺,三次重创敌人,歼敌500余,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

  一二〇师到达冀中之时,日军正开始对冀中区的第三次“围攻”。一二〇师立即投入了反“围攻”战斗:2月2日,肃宁曹家庄首战告捷,歼战140余;4日,肃宁大曹村再战取胜,歼敌300余;3月1日,河间黑马张庄伏击成功,又歼敌130余,加上七一五团在深县进行的邢家庄战斗,不足一月,一二〇师四战四捷,粉碎了敌人的第三、四次“围攻”,威震冀中平原。在3月下旬,粉碎敌人第五次“围攻”后,一二〇师又进行了著名的齐会歼灭战。4月23日,贺龙趁日军吉田大队800多人孤军深入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布下天罗地网,巧妙用兵,灵活指挥,在河间齐会村一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平原歼灭战。战斗中贺师长中毒气负伤坚持指挥;指战员们士气高涨,越战越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率医疗队参加战斗,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手术疗伤,抢救了大批伤员。齐会战斗,经三昼夜激战,歼灭日军700余,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震动了全国,中共中央为此发了贺电。

  沧州是回民聚居区,回族英雄儿女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七七事变后,献县回族爱国人士马本斋,在家乡东辛庄(今本斋村)一带组织了回民义勇队,1938年3月,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后又与冀中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1939年7月,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老红军干部郭陆顺任政委。回民支队转战冀中,参加了任(丘)河(间)大(城)战役、青(县)大(城)等战役,特别是在青(县)建(国)交(河)地区坚持反“扫荡”斗争,重创敌人,为坚持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1年8月27日,为逼迫马本斋投降,敌人抓走马母白文冠为人质。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马母大义凛然,进行绝食斗争,9月7日为国捐躯。马本斋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率领回民支队与敌斗争。1942年7月,回民支队经冀鲁边区转战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2月7日,马本斋不幸病逝。马氏母子,英名长存,朱德总司令称颂他们是“汉回各族模范”、“母子两代英雄”。

  在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活动同样活跃。1938年冬,冀鲁边区回教抗日救国总会成立,冯景恩、王连芳先后任总会主任。1940年8月,冀鲁边区回民大队成立,大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1941年9月,回民大队升编为回民支队。回民支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东征西杀,英勇作战,与日伪军进行了较大战斗100多次,有闻名渤海战场的韩村(今黄骅市区)伏击战和以少胜多的花寨、羊二庄阻击战等,共歼灭日伪军1300余人。

  在两年多的艰苦斗争中,冀鲁边区和冀中区广大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根据地迅速形成并逐步扩大。特别是八路军“挺纵”和一二〇师的到来,不但打击了敌人,稳定了局势,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而且帮助整训了地方部队,促进了党政军群组织的发展。到1939年底,冀鲁边区的党员发展到2.5万多人,抗日武装发展到1.5万多人;冀中区党员发展到9万多人,抗日武装发展到约10万人。

  1940年至1941年底为“蚕食”与反“蚕食”斗争阶段。日军多次“扫荡”失败后,采用“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增设据点,筑路挖沟,对冀鲁边区和冀中区拉网“扫荡”,分割封锁,逐块“蚕食”。两区军民奋起反击,英勇斗争,粉碎了敌人“蚕食”进攻。

  1939年八九月间,八路军一二○师和“挺纵”主力先后撤离了冀中区和冀鲁边区。到1940年,坚持冀中根据地斗争的武装只有冀中军区部队,冀鲁边区武装只剩1500余人。由于日伪军从1939年就对冀鲁边区进行“扫荡”、分割封锁,边区根据地被敌人“蚕食”压缩为两小块和沿鬲津河的一狭长地带,加之日军招降匪奸特,进行破坏活动,边区的抗日局势严重恶化。1940年3月到年底,日军又先后三次在该地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冀鲁边区斗争日益残酷。在冀中,日军从1940年春起开始大“扫荡”,占领了全部县城,除献县、武强、饶阳地区仍为巩固的根据地外,其他各县已成为日军“蚕食”进攻的区域。3月日军对献县、河间等地的春季“蚕食”进攻,使三分区东部各县形势日趋紧张。1941年,敌人加紧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和“蚕食”政策,多次对冀中进行分区“扫荡”,仅2月至5月就“扫荡”995次,同时实行“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抗日斗争进入艰难时期。

  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和冀中区党委及时调整了斗争方针,制定了反“蚕食”斗争的对策,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加强建设,动员抗日军民开展反“蚕食”斗争。

  制定对敌斗争的正确方针。1940年3月,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兼冀南第六专署专员周贯五,在东光主持召开边区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以加强党的建设、搞好统战、扩大抗日队伍、巩固中心区、深入敌后的方针,振兴边区。冀中三地委也制定了“巩固基本区,突击边缘区,缩小敌占区”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开展军事斗争,打退敌人进攻。1940年3月15日,“挺纵”一部在东光县丰果村击溃敌伪800余人,毙伤敌联队长以下300人。3月24日,冀鲁边区六支队在盐山县前后堂打退千余敌人的10余次进攻,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八路军,摧毁抗日根据地的阴谋。10月1日至20日,冀中军区组织了任(丘)河(间)大(城)战役,作战120次,毙伤俘敌1512名,攻克据点29个。11月,冀鲁边区六支队、鲁北支队、津南支队、运河支队共同作战,消灭了不断挑衅、制造磨擦的驻吴桥国民党顽军“冀察战区第二路军”张国基部。1941年7月20日至8月底,冀中八分区又发起青(县)大(城)战役,夺回被敌人“蚕食”的地区。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破袭战。1940年八九月间,为配合百团大战,冀中八分区组织20万人破路大军,一夜破坏公路百余里,并全部切断沿路据点间的桥梁、电线。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同时也开展了破袭战。1941年五六月间,冀中八分区发起献(县)交(河)地区交通破击战,组织3.5万群众破路、填沟、割电线,伏击袭扰献县、武强等据点敌人,作战31次,毙伤俘日伪军360人。在反“治安强化运动”中,冀鲁边区和冀中八分区还加强了锄奸反特和分化瓦解敌伪军工作,组织精干武工队,深入敌后,开辟敌占区,巧妙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反“蚕食”斗争。

  加强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建设。为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战,1940年3月起,冀鲁边区各县相继建立了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分子各占1/3的“三三制”政权;1941年1月,大部分区、村政权也建立起来。在冀中,八、九地委广泛开展民主宪政运动,自1940年7月20日至10月15日,民主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召开人代会,选举了县议长、县长、区长和村长,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为争取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从1941年起,两区普遍实施精兵简政、《统一累进税条例》、合理负担、减租减息、优待抗属等政策,还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和对敌货币斗争,并于1941年6月建立了冀鲁边区北海银行,发行北海币,打击伪钞,澄清了金融市场,发展了生产贸易。同时,冀鲁边区和冀中区广泛开展抗战教育,反对敌人的奴化教育,加强对旧教育的改造,夺取教育阵地,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

  至1941年底,冀鲁边区和冀中八、九分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对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清剿”、“扫荡”和“蚕食”封锁,取得了反“蚕食”斗争的胜利。

  1942年至1943年为环境最残酷的斗争时期。敌人多次实施大“扫荡”,据点林立,碉堡成群,沟路成网,根据地形势严重恶化。在困难面前,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毅不屈,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42年,日军为了变华北为其“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不断调集重兵,向根据地中心压缩。从1942年敌人的驻兵情况看,在北平、天津、石家庄、济南、德州、保定、惠民驻扎了4个兵团、3个旅团,共12.3万的兵力,占当时侵华日军总数的17.5%,另外,还有大量的伪军配合日军“扫荡”。沧州市所属的两个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和冀中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敌人的重点进攻地区之一。

  1942年5月1日,日军调集5万多人,并配合大量伪军,在华北指挥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冀中区实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6月8日,冀中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在肃宁县雪村被多路敌人包围,常德善壮烈牺牲,王远音自杀殉国。6月9日,敌人又调2万多日军及大量伪军“扫荡”冀鲁边区。19日,冀鲁边一地委、一专署机关被千余敌人包围在东光县四柳林地区,地委书记杜子孚、专员石景芳、冀中赴冀鲁边区参观团负责人(原冀中第三分区地委书记)翟晋阶等300多人英勇牺牲。这次“扫荡”,使冀鲁边一分区干部战士伤亡800多人,群众伤亡8000多人。10 月21日,在河间县左庄,冀中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孔庆同被重敌包围,突围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扫荡”过程中,敌人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一时间,沧州大地“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敌人所到之处,安设碉堡,挖沟筑墙,对占领区实行严密封锁。到1942年11月,冀鲁边一分区敌据点、岗楼增加到456个,平均每7公里即有一个,封锁沟达1140公里,日伪军1.2万多人。“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八分区的敌据点增加到397个,平均9村一个,日伪军达3.2万人,每村平均10人。敌人的残酷“扫荡”,使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减少了。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险吓不倒英雄的沧州人民。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英勇善战的精神和聪明才智,针对敌人的进攻,采取了相应对策,创造了许多新的斗争形式,谱写了沧州抗战史上辉煌的篇章。

  1942年7月,刘少奇在听取了冀鲁边情况的汇报后,对边区抗战作了以现有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想尽办法坚持边区斗争的重要指示。8月,边区党委在海兴县邢家王文村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坚持抗战的战略方针:边区部队以连排班组为单位,分散隐蔽;建立两面村政权;开展敌伪军工作,坚决镇压铁杆汉奸;打击日伪特务活动;继续开展挖道沟、挖抗日沟和打狗运动。同月,冀中八地委也召开了白洋淀会议,决定以武装斗争为主,紧密依靠群众,加强农村统一战线,开展敌伪军工作,发动群众挖地道,建立堡垒户、堡垒村,作为对敌斗争的方针。

  根据党确定的战胜困难的方针,沧州军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

  精兵简政。为了便于快捷地开展对敌斗争,冀中八、九分区和冀鲁边一、三分区开始了精兵简政。冀鲁边区把主要兵力和部分机关调到清河区整训,剩余部队与分区合并,军政人员一部到外地学习,一部加强基层工作,老弱病残复员。冀中八分区将部队缩编成三十三、三十七、四十一3个地区队,加强了基层,充实了战斗人员。区以上党委、政府、群众团体,紧缩了机构,精简了人员,为坚持长期抗战创造了条件。

  在军事斗争方面,部队坚持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大力发展民兵,组织武工队、雁翎队,深入敌占区,政治攻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争取和瓦解日伪军。冀鲁边第一军分区部队,利用熟悉地理、群众拥护等条件,巧与敌人周旋,前后与敌作战37次,并两次破坏津浦铁路,攻下多处据点、岗楼。到1942年8月,敌人被拖得疲惫不堪,终于撤回了“扫荡”的残兵。在冀中八分区,5月上旬,袭击了南赵扶、姚马渡、文安、新镇村等据点,一度攻入大城县城;分区主力在崔尔庄炸毁敌汽车两辆,毙伤敌伪20多人,并烧毁津浦路上敌火车两列。1943年3月,河间县大队攻克兴村据点。6月,建国县大队等在相国庄伏击日军3辆汽车及数十名伪军,将敌全歼。在反“扫荡”斗争中,沧州军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广泛运用地道战、伏击战、挑帘战、地雷战、破袭战、村落战等战法,狠狠打击敌人。特别是地道战,它是冀中人民的发明创造。1942年冬至1943年冀中各县党政军民普遍挖地道,形成了壮观的地下长城,在反“扫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锄奸反特。冀中八、九分区和冀鲁边一、三分区在残酷环境中,广泛开展了锄奸反特斗争,并加强对锄奸工作的领导。各县手枪队、锄奸团加紧工作,惩治汉奸特务,捣毁伪组织,打击了敌特的嚣张气焰。

  进一步加强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针对敌人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1942年12月,冀鲁边区战时行政委员会颁布施政纲领,提出以实行民主政治,建立“三三制”政权,保障抗日党派、团体和人民的一切权利自由,实行减租减息,提高农业生产,建立统一财税制度,改善人民生活,加强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纲领。1943年1月,冀中八地委指示各县抗日政府,用各种方式拖延和阻止敌伪的横征暴敛,减轻群众负担,同时赈济贫苦农民。2月,冀鲁边战时行政委员会颁布《新合理负担暂行条例》,减轻人民负担,扶助合作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3月,又发放农业生产贷款和经济建设贷款95万元(北海币)帮助群众春耕。4月,发出有关整顿金融、发行北海币、推挤法币的指示,巩固经济阵地。6月,冀中八专署恢复和建立了各级合作社,发放贷粮贷款,活跃集市贸易,打击伪钞,发展根据地经济。1943年10月,敌人在任丘县推行“反共誓约”活动。抗日军民克服重重困难,打退了敌人以奴化教育为实质内容的思想文化进攻。

  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根据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从1942年起,冀鲁边区和冀中区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同时对党组织进行了整顿。1943年1月,根据山东分局指示,冀鲁边区对基层党支部进行了整理和改造,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支部,严格而慎重地确定提拔和清洗的对象。从l月起,冀中区党委指示整顿党的组织,八分区各县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整顿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加强形势教育、党性和党的纪律教育,清除蜕化变质分子。1943年夏,冀鲁边一、三分区和冀中八、九分区各县开始进行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1943年6月,冀鲁边区司令员邢仁甫在黄骅县大赵村刺杀副司令员黄骅等人,投敌叛变。冀鲁边区党委在山东分局领导下,团结全区党政军民取得了反邢斗争的胜利,铲除了根据地内部的赘瘤,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干部、党员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坚持斗争、度过难关奠定了基础。

  在残酷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英烈和无数模范堡垒户。南皮县独立营战士张家存、谷树德在白吉屯村受伤被俘,为保护全村的百姓,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肃宁县的贺大娘一家7口有5口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她把悲痛埋在心里,努力从事革命工作,掩护抗日干部,1944年被县政府誉为“模范堡垒户”和“坚强不屈的贺大娘”。正是党和人民的不懈斗争,党和人民在血与火中凝成的血肉关系,才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

  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顽强的战斗,到1943年底,冀鲁边区和冀中区的形势有了很大好转,对敌斗争逐渐转为主动,部分地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终于度过了难关。

  1944年至1945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在这个阶段,冀中八、九分区和渤海一、三分区部队连续发动战役性进攻,消灭日伪军,拔除据点,解放城镇,同时,进行减租减息、整党整风,开展对敌经济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4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下辖6个分区,后调整为4个分区。今沧州市所辖运河以东各县、市属一、三分区。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在中国敌后战场,日军被迫实行兵力“重点”配备,华北日军南调,敌我斗争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沧州抗日军民适时转变战略,开始了反攻作战。

  1944年1月至3月,冀中第八军分区部队,在献县等地连克多处敌伪据点;5月至6月,又攻克大城、武强县城;9月下旬,攻入献县城,并在河间东北部连续袭击大汉等据点;诱伏河间敌人,俘伪县长以下百人。同时,派遣武工队,深入青县敌后,克据点10处,开辟了近60%的村庄。渤海一分区于3月25日开始局部反攻。接着,发起了夏、秋季攻势。6月,在南皮县孙清屯俘虏抢粮汉奸200多人;7月,两次夜袭吴桥县城,缴获大量武器弹药;9月,攻入南皮县城,火烧伪县衙,歼灭大量敌人。9月30日,冀中第九军分区部队解放了肃宁县城,成为冀中最早解放的县城。

  在局部反攻的同时,党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深入进行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运动、大生产运动。在冀中八分区普遍实行了“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雇工增加了工资。在渤海一分区,租率减低到30%,成年男工的年收入达到600~1000斤粮食。大生产运动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组织群众开展以拨工、插犋合伙为基础的劳动互助运动,粮食产量有所提高。这些运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参军、参战和武装保卫家乡的热潮,有力地配合了对日大反攻。

  另外,根据地还进行了整风学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造、健全村政权;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反伪特斗争;开展城市工作。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为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1945年八路军开始全面反攻作战。

  1945年4月13日,冀中第八、九军分区部队,发起任(丘)河(间)战役,首先攻克了任丘辛中驿据点,继而围攻任丘,经七昼夜围困,敌弃城逃往河间,4月30日,任丘全境解放。5月9日,解放河间县城,残敌东逃沙河桥,被歼200余人,至此,任河战役胜利结束。6月,渤海第一军分区部队再次攻入吴桥、南皮县城,毙伤俘敌数百名。6月8日至7月底,冀中第八、九军分区部队发起子牙河东战役,26日,歼灭献县伪军两个中队,解放献县;7月2日,全歼沙河桥守敌;25日,解放交河县城。子牙河东战役胜利结束。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根据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全面大反攻。8月18日,建国县境内崔尔庄据点伪军,在地下共产党员张鸿烈率领下起义。至此,除津浦路沿线和少数边沿地区外,渤海一、三分区和冀中八、九分区大部解放。沧州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沧州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它们的巩固和发展,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战的新局面,对于敌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它们屹立于华北敌后,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日本法西斯虽然占领了中国许多城市和交通要道,但是中国是不会灭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办法,坚持持久战,把日本法西斯从中国领土赶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声誉。

  2、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是晋察冀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两大战略区的枢纽。它们牵制、抗击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兵力,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的持久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直接威胁敌人后方的平汉、北宁、津浦、石德等铁路动脉和北平、天津、保定、沧州、德州、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咽喉通道。它们在军事上、战略上与北岳、平北、冀东、冀南、清河、鲁西等抗日根据地相互支持,形成了对日伪军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势,对敌作战近万次,消灭日伪军约10万人。这不仅有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使日军无法抽兵向北进攻苏联,向南进攻英美,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3、沧州党组织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工作中心。根据地创建初期,恢复与建立了地、县、区、村各级党组织,并吸收大批优秀分子入党。随后又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上进行整顿。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造就了一支工作积极、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经受住残酷斗争考验的党的干部队伍。他们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也成为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4、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制度实施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较早,政策比较完备,经过民主选举运动,彻底摧毁了旧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机构,建立健全了新民主主义的崭新政权机构,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了根本性改变,从而把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模型”具体地、科学地体现出来,使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光辉前景。

  5、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区抗日根据地较好地进行了财政经济建设,在经济斗争中给日本侵略者以巨大打击。华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华北的战略物资,以挽救其经济困难。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财政经济建设,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经济斗争,实施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顽抗暴敌,克服天灾,保证军需,充裕民生,增进农业,发展手工业、小商业、合作社,活跃经济,力求自给自足,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以战养战”和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

  6、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模范地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共同抗日,在华北敌后创建了冀中回民抗战建国联合会和冀鲁边、渤海回民抗日救国会,并组建了冀中回民支队和冀鲁边、渤海回民支队。这两支回民抗日武装,驰骋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和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作战600余次,歼敌3万多人,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回族干部队伍。

  7、沧州所属冀中和渤海抗日根据地是对日反攻的“前哨阵地”,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收复东北失地和建立巩固的东北解放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大反攻中,冀中部队首先进攻天津,然后进军察绥,县大队升级组建了几十个团,与数千名干部一道进军东北;在渤海区,渤海回民支队和渤海七师,绝大部分是沧州的各族儿女,漂洋过海,挺进东北,解放了东北广大国土,为实施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8、沧州所属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胜利地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一个强大的基地。八年全面抗战中,冀中和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坚持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了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作战的人民战争的武装力量体制,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的后勤供给、兵源补充、伤员救护、敌情侦察、通讯联络等工作系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游击战法,动员和组织了千百万群众参战,使华北大平原成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八路军从无到有,发展到数万人,民兵发展到数十万人。仅1939年至1940年,肖华从冀鲁边区带走了两万人枪,1939年贺龙带走冀中子弟兵1.6万人,对山东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地的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到1945年有党员10多万人,还培养锻炼了数以万计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了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儿童和文化界、宗教界、工商界等各种群众团体,会员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根据地党组织和各级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基地和力量,在转入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完成中国革命历史任务的决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9、沧州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和平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八年全面抗战中,这里的敌我斗争之残酷、剧烈和艰苦是罕见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仅牺牲在沧州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百人,干部战士伤亡达万人;直接人口伤亡8.86万人,其中死亡7.23万人;损失粮食19亿斤、房屋18万间、树木52万棵、禽畜223万头(只、匹)。然而,沧州人民赢得了胜利,锻炼出许多英雄人物,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白文冠;少年英雄刘小庆;战斗英雄黄立荣、党和人民的好干部黄骅、常德善、王远音、杨靖远、孔庆同、杜子孚、石景芳、翟晋阶、马振华、邸玉栋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土白求恩等。他们作为沧州千万个抗日英雄、烈士的代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了,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给沧州造成的深重灾难;沧州军民在抗战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铸就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深入推进“五城建设”,实施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谱写中国梦的沧州篇章奋勇前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