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河北抗战 > 内容正文

冀中地道:地下抗日“万里长城”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南方日报 作者:祁雷   2017-09-25 10:41:47


图为焦庄户地道战结构示意图。 资料图片


冀中地道示意图。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祁雷

  实习生何嘉忆 马敏之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出自电影《地道战》。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高平村和战斗英雄刘傻子为原型拍摄了该片,第一次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坚持抗战的故事搬上了荧幕。此后,随着该电影的全国热映,地道战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抗日经典战例。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认为,地道战最早发源地在冀中地区。1942年前后,为了打破日军的清剿战术,冀中平原人民不断总结地道战战法,发展出一条条村与村、户与户相连的“地下长城”。从此,辽阔的冀中平原常常“冒”出众多神出鬼没、毙敌于无形的“影子部队”,令日军和伪军闻风丧胆。

  据国内学者考证,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冀中人民构筑的地道约为3万华里(1.5万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底,冀中军民利用地道开始对敌进行拔点作战,成功逼退敌据点碉堡600多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3500个村庄的政权。聂荣臻曾经评价说:“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地道战因势而生

  冀中平原交通便利,境内有平汉、津浦、北宁和石德四条铁路干线与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相连,共辖40余县,人口近千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很早就提出,“欲确保华北,必须先控制冀中”。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随即抽调第110师团、第27师团转战华北。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日军连续向冀中地区发动了多次围剿,并占领冀中区的全部县城和较大集镇。此后,日军针对根据地“敌对势力”的零星围剿,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1940年夏,八路军在华北平原地区发动百团大战,给敌人造成巨大打击,但由此也加剧了敌人对冀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一步血腥围剿。

  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对冀中根据地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史料记载,此次“大扫荡”共历时约两个月,日军出动了5万兵力,并配备有飞机、装甲车、坦克等支援。

  日军还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企图将我抗日力量分割。据统计:日军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计修筑据点、岗楼、碉堡1700多个,新修公路5250多公里,挖封锁沟达到4150多公里,将冀中根据地用点、碉、路、沟分割成2670多个小块,而且每一块都处于日军严密的火力网之下。

  日军的疯狂围剿,给冀中抗日根据地带来巨大损失。据统计,截至“大扫荡”结束,我主力部队损失34%,地方部队损失46.8%,区以上干部牺牲1/3,群众被抓被杀害达5万余人。

  冀中地区以平原为主,无险可据。随着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囚笼政策”等,冀中抗日根据地如何有效保存实力?如何继续坚持抗战?经过无数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实践,地道战应运而生。

  8年筑“地下长城”3万里

  据河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把增强考证,早在日军在冀中平原实施“大扫荡”之前,冀中地区已经陆续开始利用地道。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高存信研究认为,“藏身藏粮,以躲避敌人抢粮抓丁,是冀中区开展地道斗争的开始”。

  冀中地区初期挖筑的地道非常简陋。据曾参与、领导了该地区地道战斗争的开国上将吕正操生前回忆:“开始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防敌抓掳,在不得已时就藏入菜窖、山药窖内。继而挖掘了隐蔽洞,也只是挖在家中或院落里,叫‘地窨子’,也叫‘蛤蟆蹲’,在这种洞里不能活动,不能作战,只能消极隐蔽,敌人一旦发现,很难逃脱……”

  敌人很快就发现了“蛤蟆蹲”的秘密。为了打击抗日军民,宣布凡是在野外藏身的人,一律以八路军论,予以枪杀。此后,围绕着“反地道”与“挖地道”,日军和冀中地区的军民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攻防战”。

  在这个阶段,由于地道发展还不完善,不能防毒、防火等,在日军的血腥围剿面前,抗日军民遭受了重大损失。1942年5月27日,日军在河北省定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北疃惨案”。

  据幸存者事后回忆,日军在发现该村地道后,不但向洞内投掷毒气弹,还在洞口点柴草制造浓烟。由于该村当时的地道还不具备防毒、防烟的功能,村民死伤惨重。据北疃村烈士纪念馆资料,北疃村120户人家中有224人被杀,24户被杀绝,共计800多人遇难。据不完全统计,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日军仅在冀中地区制造的10人以上的屠杀就达288起、作战8290余次,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冀中人民很快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地道也不断得以发展、改进,地道功能也日趋完善,不但可藏匿兵器、粮秣等,还可以充当收容伤员的医院、兵器修理工厂、印刷厂等。此外,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地道还和地上的工事连接,每个村的街口、街道都有隐蔽的枪眼。

  此后又经过不断发展,冀中地区的地道已经发展成为三通(房上、地面、地下)、四能(能打、能走、能攻、能守)和五防(防水、防毒、防烟、防火、防破坏)的战斗堡垒,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地下长城”。据考证,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冀中人民构筑地道长度约为3万里(1.5万公里)。

  依托地道的“进攻战”

  把增强认为,冀中地区广泛应用地道战是在“五一大扫荡”之后,自此,地道战的作用日益凸显。他称,在中、日双方整体军事实力对比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地道战基本上是防御性质的积极进攻战。

  随着战局的发展,冀中军区系统地总结了构筑作战地道的经验,印发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关于地道战术问题》《加强地道管理问题》等指示,这对地道的战斗化起了重大作用。黄道炫认为,地道斗争必须和村落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外围的反包围战等结合才能真正开展。

  随着抗战进入后期,抗日军民对地道的使用越来越熟稔,地道战的威力也日渐凸显。

  1945年5月4日凌晨,日军纠集正定、灵寿、行唐、新乐等地的日伪军计1000余人,兵分五路偷袭高平村。该村民兵对敌偷袭早有察觉,立即将全村划分五个战区。战斗于当天拂晓正式打响,全村民兵随即进入战斗岗位,剩下的男女老幼则迅速钻进地道。

  敌人先由东北口发动进攻。守卫在这里的民兵中队长刘傻子、村支部书记孙文喜以及刘三、孙货子、刘歪尿等民兵突然从地道钻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房顶的制高处,居高临下、用手榴弹痛击进犯的敌人。在地上地下的巧妙配合下,他们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并毙伤敌人14名。

  待敌人进入高平村内,一发发子弹又从墙角、街边、土堆、马厩等隐蔽处同时射出,准确地射入敌人的胸膛。在行迹无踪的“影子敌人”面前,日军的小钢炮、机枪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落荒而逃。

  据统计,1943年春至1945年5月,日军曾多次进攻高平村,其中较大合围进攻就有5次。高平人民依托地道战,英勇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其他地区的地道战也有颇多斩获。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对敌斗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