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河北抗战 > 内容正文

河北抗战老区:邢台清河县
来源:河北网络电视台   2017-10-19 10:47:06

昔日革命老区 今日羊绒之乡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部,东北与故城县交界,东隔卫运河与山东省夏津县相望,西与威县为邻,南与临西县接壤,北依清凉江与南宫市毗连。东西最大横距2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8公里。县政府驻地葛仙庄。全县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耕地51.4万亩。全县辖6个镇、1个办事处,322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6万。是国务院确定的“开放县”,河北省“综合改革试验县”,2005年被正式确认为河北省首批扩权县。

  清河县地处华北平原黑龙港流域,,以平缓地貌为主,间有少量沙丘、沙岗、缓岗、小二坡等地形。地质基础古老,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层土壤肥力稳中有升。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地表水量不稳,降水不均,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

  清河县历史悠久,周为“甘泉市地”,古属兖州,汉设清河郡、清河国,晋始称清河县,北齐改称武城县,隋建贝州,北宋改贝州为恩州。境内有汉塚、京杭大运河、元侯祠、武植墓、华夏张氏祖庭、鲧堤、中国羊绒博物馆、宋恩州城、明清河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近年来,先后荣获河北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河北省综合改革实验县、河北省首批扩权县、河北省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清河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冀南革命斗争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1899年,义和团传入清河,马全天继承父志,高举“人和团”(亦称东团)大旗,组织起50多个村庄的“人和团”聚众抗捐。

  1934年,冯化宣受南宫中心县委派遣,来清河主持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东野庄党支部。尔后,清河在外读书并加入党组织的一批党员——刘铁之、宁心力、王发武等陆续回到家乡,积极从事党的革命活动,加快了清河党组织的发展。清河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抗日讨蒋”、“分粮吃大户”为主要内容的冀南农民武装暴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组织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1937年8月,在旧城成立“清河县民众抗日救国会”,1938年3月,成立了半政权性质的“清河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同时在改变民团武装的基础上组建了400余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运河抗日游击队(简称运河支队),7月,建立了“清河县抗日政府”。1941年后,日军为了达到“确保华北占领”的目的,连续5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蚕食”,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1941年12月至1942年4月,日军先后三次对清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943年清河又遇百年罕见的灾荒,使斗争环境更加艰苦。全县军民开展了机智灵活的游击战,建立了“三三制”县区政权和应付敌人的村“两面政权”,巩固的党的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八路军部队取得的“郑家集突围战”、“王高路破击战”、“沈庄自卫战”、“华家那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蚕食”的阴谋,鼓舞了人民抗战的士气,巩固了清河抗日根据地。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清河在冀南地区是日军占领最晚解放最早的县份,是冀南区党委和运东地委的坚强抗日堡垒。徐向前、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来清河开展革命活动,领导冀南人民的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中,作为解放区的清河县,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全县三次掀起参军热潮,共有3305名热血青年参军奔赴前线,近6000名民兵和民工支前,475名烈士血染疆场,560名英雄儿女在战场负伤。1947和1949年,清河县两批干部148人南下湖北桐柏区和湖南澧县新开区工作。

  为赢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清河人民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县有973名烈士以身殉国,有698名战士光荣负伤,1000余人惨遭敌人杀害。

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羊绒园区广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