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河北抗战 > 内容正文

河北抗战老区:邯郸曲周县
来源:河北网络电视台   2017-10-21 08:41:28

  曲周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于古城邯郸东北50公里,总面积667平方公里,辖4镇6乡,342个行政村,人口43万。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誉,是邯郸市规划建设的东北部中心城市。

  曲周交通便利,106、107、309国道,京广、京九铁路,京深、邢临高速环绕周边,青兰、大广高速穿境而过,省道宁魏公路纵贯南北,邯临公路横穿东西,即将建设的邯黄铁路将在曲周过境设站,直接打开出海通道,具备了“东出西联”的优势;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丰富,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曲周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晋曲梁域,因位于古曲梁东部边陲,故名曲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记载,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置曲周县。宋元祐四年(1089年)县治移今址。古时有凤凰在此地筑巢的美丽传说,因此亦称凤凰城。曲周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与和谐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曲周县是革命老区,是冀南地区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县份,在1926年3月就有了第一名中共党员,1928年3月建立了中共曲周县特别支部。曲周人民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革命斗争,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党的队伍在斗争中壮大。

  1938年3、4月,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开进曲周,领导和帮助曲周人民开展抗日斗争。4月成立曲周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5月21日成立了曲周县抗日政府,8月成立了中共曲周县委员会。1939年1月21日日军侵占曲周县城。中共曲周县委、曲周县抗日政府,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9年1月25日,129师386旅的771团和先遣支队三大队在安寨一带设伏,毙敌50余人,敌骑兵全部被消灭,并击毁汽车4辆。1939年2月10日,386旅陈赓旅长、王新亭政委、许世友副旅长按照刘、邓、徐首长的作战方案,将驻威县县城的日军安田加强中队诱至曲周县第五区香城固村西北大沙滩内,一举将其全部歼灭,歼敌250余人,击毁汽车9辆,缴获大炮4门、枪弹甚多,386旅伤亡50余人。香城固伏击战是冀南平原首次最大规模的伏击战。刘、邓、徐首长对这次战斗非常满意,称赞它是:“平原模范伏击战。”蒋介石也致电嘉奖。

  1939年11月25日,日军从永年城调来500余人。至此曲周城日军达千余人。26日夜,386旅再次夜袭曲周城,对敌实施强攻。688团冲入曲周城内,占领日军司令部及仓库,与东关之敌激战两个小时,敌退入东街。771团从城西门和南门冲入城内,迫使敌炮兵转移据点,771团继续前进,又攻入一个街心据点,巷战3个小时,毙敌甚众,771团伤4人牺牲3人。27日黎明,688团、771团安全撤出战斗。曲周城破袭战是北南平原首次攻城战,它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1940年10月,八路军129师新编第8旅第22团驻在曲周大连寨一带,帮助抗日根据地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斗争。7日,曲周日伪军纠集一个大队的兵力,携一三式山炮一门,突然向大连寨袭击,22团战士们英勇作战,打退了敌人进攻,取得战斗胜利。毙、伤敌70多人,打死了山本队长,缴获山炮一门、歪把机枪四挺、掷弹筒六枚、三八式步枪约百支,22团牺牲22人。大连寨战斗,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1941年3月,中共冀南区三分区(三地委)党委机关报《人山报》创刊,报社设在曲周县曹庄村。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曾提出,在平原地区作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形成“人山”,故名《人山报》。该报是冀南机关报的模范报纸之一,影响深远。是抗战时期我党在冀南的第一张地委机关报,其连续办报时间之长,发刊之多、影响之大是抗战时期我党地方报之最,其成员是后来《冀南日报》、《河北日报》的一支办报主力。曾受到冀南区党委、冀南区党委宣传部的通报表彰,受到冀南区党政军领导人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的多方关照和帮助,被称为冀南模范报。它揭露敌人,鼓舞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了邯郸一带的抗战典型,开创了持久地、广泛地、成功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先河,《人山报》记载着邯郸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战史,在我党冀南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1942年1月24日,日军以五千余兵力,坦克四辆、汽车几十辆,用“铁壁落网”和“赶鱼落网”的战术,合围曲、广、肥抗日根据地,最后缩小到曲周县吕洞固,企图消灭冀南三分区主力和新8旅22团。22团在政委于笑虹带领下,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给了敌人以很大的杀伤,同时,22团牺牲200多名战士干部,最后突围,粉碎了敌人的围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4日,日军撤离曲周县城,曲周解放。随后,县抗日政府进城,县委在城内大广场召开全县人民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抗日战争时期,在曲周这片热土上,为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了1000多名革命烈士,如著名的模范县长郭企之,面对敌人正义凛然,被活埋时年仅24岁。为纪念郭企之,曲周曾改名企之县。到抗战胜利时,曲周人口从战前约16万人减少到1945年的约11万人,老区曲周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解放战争时期,曲周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广大民兵配合正规军作战,出动大批担架队和运输队形成支前梯队,分批开赴前线,有2300多名青年参军,3500多名民兵参战,1600多付担架开赴前线,1000多辆大车为前线运送战略物资,同时筹款40多万元支援前线部队作战,还有300多名县、区、村干部南下、北上,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在支前的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几千年来极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在曲周大地上彻底废除。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党组织在斗争中得到了巩固提高和发展壮大。党员发展到4178名,建立支部290个,各村都以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村政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使曲周各项工作出现新局面,从而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