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抗战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力量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抗日救亡运动正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彰显着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解放运动
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和风雨洗礼,中共上海党组织独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牢固密切了党群关系,极大地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持久抗日救亡斗争持续发展,不仅捍卫了这座城市的尊严,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的抗战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力量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抗日救亡运动正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彰显着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具有爱国反帝光荣传统的上海,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上海不断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特别是在党探索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抗日救国路线,立即发出武装民众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号召。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对民族危机的反应尤为敏感、强烈,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形成积极呼应。1931年至1937年三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都是由上海发起或以上海为中心开展的,上海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
1、“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淞沪抗战,掀起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波高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上海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开端。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临时中央要求上海党组织立刻把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力地推动抗日救亡风云的兴起。上海学生界首先行动起来,先后成立上海大学、中学抗日救国联合会,学生请愿团三次声势浩大的赴京请愿,引起巨大反响。上海工商、文教等各界人士也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上海市抗日救国会、抗日救国义勇军、上海妇女救国大同盟、教育界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以通电、宣言、罢工、募捐、抵制日货等各种方式,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力量的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严重打击了日本在华经济利益,尤其击到日本侵略者的痛处。为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同年12月,地处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留日回国学生会、工联、“左联”等54个群众团体成立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领导全市民众开展彻底的反日行动。上海还是东北流亡民众开展抗日复土的重要基地。大量东北同胞不堪忍受日本法西斯的蹂躏,纷纷逃至关内,沦为难民。上海工商教育各界人士为此成立东北难民救济会,予以救济。流落在上海的东北同胞不甘家乡丧失,成立东北同乡会、抗日会,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和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活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出 《关于上海事变的斗争纲领》、《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等文件,号召广大民众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上海市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和民众反日团体,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童子军,奔赴前线作战或战地服务,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给前方作战的中国将士以极大的激励和支援。历时4个月的以沪西为主的日商纱厂工人抗日总同盟罢工,一直到5月初才结束,显示出上海工人阶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一二八”淞沪抗战,各阶层民众同仇敌忾,全力支援中国军队英勇抗战,开中国局部抗战的先河,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全国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第一波高潮。
2、“一二九”运动至“七七”卢沟桥事变,推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第二波高潮。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当局继续奉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对内打压抗日爱国力量,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被迫转入低潮。1933年初,在中共驻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团积极推动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先后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立场,以及“保持最宽广的反帝统一战线”的主张。由此可见,即便身处艰难险境,共产党人仍在探索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是在此背景下,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协助数月前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著名爱国人士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发起成立国民御侮自救会。同年9月,中共上海中央局领导筹办的远东反战会议在上海召开,对于党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1934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族武装抗日总领导机关。为了全力反击法西斯势力,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的“七大”,要求各国共产党克服转变“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发表,为坚守在上海的共产党人及时获知。这为领导上海民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二九”运动爆发,上海率先起来响应。以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等上层著名人士为首,以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骨干的上海各个救国会,如妇女界救国会、文化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等纷纷成立。上海地区建立救国会成为一时热潮,抗日救亡的主张日益深入人心。1936年1月,上海各个救国会联合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18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参加,成为当时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抗日救亡组织。在“全救”的指导下,救国会组织遍及全国,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总会、“全救”华南区总部、南京各界救国联合会等相继成立。救国会的成立,表明中共中央号召的人民救国阵线开始确立。
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救国会积极行动,开展学生救国请愿、大规模示威游行、反日大罢工、国际宣传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声援西南地方实力派北上抗日,公开呼吁国共合作,支援绥远和争取张学良、杨虎城工作,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第二波高潮。在救国会的号召下,上海在1935年12月后的10个月内,发动了10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全市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的抗日救亡活动连成一体,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1936年11月,日伪军大举进攻绥远,“全救”立即为绥远问题发表宣言,并致电国民政府停止外交谈判,发动全国抗日战争,乘机收复失地。上海80多个工会、120多个同业公会等电慰前线抗敌将士,并积极筹款援绥;京沪、沪杭两路局同仁组织节约劳军委员会;复旦、交大、光华等高校师生征募现款和衣服援绥,全市掀起援绥运动。与此同时,发生了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上海党组织策划声势浩大的营救爱国民主人士活动,团结了一大批各界爱国进步人士,为上海抗日救亡斗争贡献力量。
3、“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后,涌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三波高潮。
“七七”事变前夕,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渐露曙光,中共上海党组织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7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庐山途经上海时,专门会见中共上海办事处(后改为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以及由延安来沪重建党组织的刘晓同志,对上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贯彻统一战线政策作出具体指示。正是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重建党组织工作在上海稳步打开局面。
随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恢复重建后的上海党组织,根据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新形势、新政策,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不断积累一套在敌占区大城市进行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成为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上海党组织抓住国共合作抗日、民众救亡情绪高涨的有利局面,适时转变工作重点,完成从单纯整理党组织到领导群众运动的转变。将原来各界救国会组织,改组为公开、合法、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各界救亡协会,实现党对群众抗日运动的领导。领导成立文化、妇女、职业、工人、学生等各个救亡协会,凝聚人心,汇集爱国力量,全力以赴支援前方作战,有力地支持了长达3个多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全国各地爱国民众、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各国友人,纷纷慷慨解囊,全力支持淞沪抗战,推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抗日救亡第三波高潮。中国军民齐心协力、不畏强暴、全民抗敌的新形象,赢得世界舆论的普遍同情和赞誉。
上海沦陷后,全国抗日救亡中心西移。1937年11月,以刘晓为书记的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其下设置军委、工委、职委、学委、妇委、文委六个委员会。其后根据工作需要,相继设立难民工作委员会、外县工作委员会和教育运动委员会,全方位加强对群众救亡运动的领导。面对日益艰难的抗日环境,上海党组织继续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界爱国力量,多形式开展抗日斗争,有力地抗击了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在“孤岛”和全面沦陷时期,坚持斗争,不断调整策略方针,成为上海民众抗日救亡的领导核心
“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华界沦陷,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国民党潜伏留在上海的势力,主要从事打击汪伪组织、锄奸和开展沪郊军事活动,无意开展持久的群众运动。随着国民党留沪组织遭到汪伪特工的严重破坏,国民党在沪势力日渐衰弱萎缩,在沪活动也日趋沉寂。上海共产党组织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不畏艰险,勇挑重任,根据“孤岛”内环境变化,转变工作策略,及时发出 《关于上海陷落后上海党的任务决议》、《我们对于统一上海救亡运动的意见》、《关于维护和改善上海人民生活的决定》等文件,充分利用“孤岛”内的复杂矛盾,从面向社会的大规模抗日救亡活动,转向从事以群众生活为主的小型福利活动。党组织利用社会上层的社会影响,建立星期聚餐会、联谊会、读书会、合作社等合法团体,在各条战线开辟出各具特色的群众救亡阵地,使对敌隐蔽斗争得以长期坚持。在难民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把几十个难民收容所从单纯的难民救济安置场所,变成政治宣传教育、为抗日斗争输送力量的基地。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上海党组织充分利用合法的形式,把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的做法,赞扬上海的难民工作阵地是上海地下党成功的创举;认为在敌伪统治区,创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读书、进步,就等于创办工会;充分肯定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职业界联谊团体,对于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