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伯父生平最自豪的是有过一段儿童团的抗战经历,每每他心情高兴时,都会跟我们谈起这段光荣的抗战史。
1941年春,苏北通榆一线城镇全部陷入日寇之手。抗日的烽火到处燃烧。伯父所在的李家灶私塾和另一所私塾合并成了一所新型小学,同时成立了儿童团。由于伯父学龄比较长,在小伙伴们中有威信,热情又高,大家一致推选他为儿童团团长。
当时儿童团的任务有四个:一是担当识字明理的“小先生”;二是反“扫荡”、反清乡,站岗放哨送情报;三是帮助军烈属放羊,挑猪草;四是过年过节送春联,扭秧歌、唱小调,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当时李家灶一带的村庄比较散落,一个村子多则十几户,少则三、四户人家,白天到学校上识字班的人很少,只有十一二个青年积极分子,妇女很少上门,伯父就让儿童团里识字较多的“百字先生”上门教识字。
1943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日寇严密封锁,根据地物资奇缺,教学用的粉笔都难买到,怎么办?伯父发动大家一起动脑筋,七拼八凑,终于制成了一种实用的三色土粉笔,即七分石灰粉末,三分黄沙土,加水调和,用手搓成二寸长的条条,晒干后,就是一支支黄色粉笔。这种黄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不易断,很顺手,除石灰加黄土外,再掺一点红粉或锅底灰,便制成红、黑色粉笔。就这样大家自己动手,渡过了日寇封锁的难关。
李家灶一带,沟河很多,但很少有用木船渡河的,大都是用四至五根碗口粗的木头,编扎成一排,两头系上草绳,也有用麻绳的,人站在木排上拉着绳子,木排就慢慢地浮向对岸。那时,一有敌伪“扫荡”的情报,伯父就率儿童团兵分两路,一路迅速爬上树梢放哨,半里路程设一个哨所,监视敌人动静,儿童团人矮目标小,视力好,望得远,是得力的哨兵;另一路就埋伏在渡口,敌人来了就拉绳子,掩护妇女撤离村庄,免遭蹂躏,然后斩断绳索,待敌人赶到,过不了河,直跺脚,嘴里叽里呱啦地乱叫。这就是儿童团的“过河拆桥”战术。
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万民欢腾,各乡儿童团都以丰富多彩的文娱形式,联合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庆祝抗日胜利的游行活动,游行中,伯父和小伙伴们唱得最响的便是儿童团的团歌“好儿童、冲冲冲、打鬼子、当先锋”。(王大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