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抗战中的科学家
来源:解放军报   2015-06-18 13:55:15

   叶企孙:

  物理学教授造地雷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曾经热映一时,家喻户晓。很多人恐怕想不到,地雷战后面的主角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学教授叶企孙和他的学生熊大缜。1938年3月,熊大缜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筹建技术研究社,并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的研制工作。1938年5月,叶企孙通过多种渠道张罗资金,购买了制备雷管用的化学原料和铜壳、制备电雷管用的铂丝和电动起爆器等各种军需材料,并冒着生命危险运进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几位技术员带领战士,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新研制成功的氯酸钾地雷,成功炸翻了日寇的火车车头。

  严济慈:

  为前线制造望远镜

  严济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抗战全面爆发时,身在国外的严济慈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在昆明黑龙潭设立了物理研究所。因抗战需要,有政府官员找到严济慈,请其帮忙制作望远镜。随后,又有一家工厂请求严济慈提供无线电通讯用的压电水晶振荡器。严济慈接受了这两项任务,还与学徒们一起磨玻璃、磨镜头。几年里,严济慈带人为前线制造了500架1500倍的显微镜、1000多具水晶振荡器、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等电子设备,为抗战中的医疗、通讯等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钱临照:

  为战地医院造仪器

  钱临照是我国的物理学专家。九一八事变后,钱临照拒绝了每月160块大洋的上海电话机技工的职位来到北平,进入刚刚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当了一名每月只拿40块大洋的研究助理,后来留学英国。回到抗战中的北平后,钱临照设法将物理所的56箱仪器和资料经越南海防运到昆明,为后来开展科研创造了条件。抗战中,钱临照主持物理所的应用光学研究,他们设计制造的几百架显微镜、经纬仪、望远镜,不仅满足了战地医院和很多工厂的需要,而且为新中国培育了第一批光学仪器专家。

  邢其毅:

  从国外回国奔前线

  邢其毅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1936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邢其毅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工作条件回国,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研究员。不久,华北沦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迁昆明。为寻找抗疟药物支援抗战,邢其毅克服重重困难,到云南边境地区收集金鸡纳树皮,开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工作。1944年,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皖北解放区天长县,被分配到苏北华中军医大学,一面训练基本药学人才,一面为军队制药,为挽救民族危亡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竺可桢:

  带领师生参加抗战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4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37年,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浙江大学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师生633人,像“打游击”一样四度迁徙,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使全校师生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1944年,日寇入侵贵州,遵义危急,竺可桢报请当时教育部批准,向遵义43兵工厂商借近千条枪支,用于武装学生、抗日自卫,极大地激励了师生的斗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