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苏菲与马海德在延安
▲马海德佩戴过的胸章
▲马海德佩戴过的胸章
▲马海德佩戴过的胸章
▲马海德的卫生包
▲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马海德的“无私无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奖状。
▲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发给马海德、苏菲的婚姻证
▲八路总部发给马海德的军用证明书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国际友人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并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胜利后,有的国际友人割舍不了对这块土地的深情,自愿留在了中国。马海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到中国去行医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炼钢工人家庭。贫穷的家境铸就了马海德倔强不屈的性格,1933年,他在日内瓦大学获得医科博士学位。
对中国的好奇以及强烈的治病救人理想促使马海德下决心到中国去行医。1933年11月,马海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他在上海九江路租房子开了一家诊所。其间,与许多共产国际的进步人士聚在一起,结识了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新西兰人路易·艾黎等,当然还有宋庆龄。
1936年初,宋庆龄告诉马海德,中共中央为打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准备邀请一位医生帮助革命根据地建立医疗机构,另外邀请一位诚实公正的西方新闻记者到陕北解放区采访。宋庆龄告诉马海德,他的条件非常合适,既是医学博士,又年轻、无家庭牵挂。另一位被选中的西方新闻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马海德怀揣半张五英镑的钞票作为接头暗号,奔向延安。
1936年6月初,马海德先到达南京,然后乘车北上转道西安,其目的在于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在西安,马海德找到了手持另外半张五英镑钞票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在董健吾的安排下,马海德与美国记者斯诺闯过重重封锁线,辗转来到陕北。
在陕北
初到陕北,马海德对于偏僻落后的黄土高坡非常陌生。然而,在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会谈以后,他被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精神所感动,立即穿上红军的服装,对根据地的情况进行考察。
几个月后,斯诺完成了采访,离开陕北,之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而马海德则自愿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军的卫生顾问。
由于马海德懂得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字,当地回族群众对他尤为信任和尊重,经常请他到家里吃饭,与他亲切交谈。马海德给当地回族群众看病,传授卫生知识,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红军遂请他帮助做回族群众的工作。于是他把有关我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摘译成阿拉伯文字,让红军战士“照猫画虎”地刷在墙上做宣传,这对于号召回族人民支援红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马海德背着宋庆龄送给他的卫生包,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进行调查研究。回族群众中姓马的人很多,马海德为了表达同回族兄弟、中国人民友好的心愿,将自己的原名乔治·海德姆改为马海德。这样一改,既保留了原来的美国姓,又增加了边区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见的“马”字。
1937年2月,马海德经吴亮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如他说的,“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在1938年至1940年仅仅三年时间里,马海德就为陕北军民治病4万余人次。
除担任卫生部顾问这一重要职务外,马海德在抗战时期更重要的工作是保证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身体健康。大部分从前线到延安汇报工作或开会的领导同志,都接受过马海德医生的检查或治疗,他认为:“这些同志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为中国人民争取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健康。”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毛泽东养成了夜里办公、白天休息的习惯。从医学保健角度,马海德认真帮助毛泽东调整好生物钟,以保证他能够完成对全国抗战的指导工作。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也是马海德重点关注对象,在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王稼祥积劳成疾,患有多种疾病。马海德对症下药,体贴入微。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有一次在骑马时不慎跌落并摔断了右臂,马海德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想尽办法帮助周恩来渡过难关,直到去苏联治疗为止。
甜蜜的爱情
马海德是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的人。工作之外,他还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唱歌、演戏、跳舞是他的最爱。令马海德高兴的是,他在延安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1939年冬,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苏菲伤风鼻塞,长期不愈,便到延安城内的医院治疗。那天接诊的恰巧是洋医生马海德,态度非常认真、热情。苏菲看完病,心怀美好的印象离去,马海德也被这位病人的东方女性美深深打动。第二天,他写了一张便条托人带给苏菲:希望她按时吃药,早日康复。
当时延安每逢周末,许多单位都举行舞会,各方人士可以自由参加。鲁迅艺术学院坐落在延安城东10里处桥儿沟,利用一座旧天主教堂做舞厅。自从给苏菲看病后,马海德经常骑马去那里参加周末舞会,并主动邀请苏菲跳舞。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
1940年3月3日,30岁的马海德与21岁的苏菲到边区政府正式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结婚证是在一张纸上分左右两联,本应裁开,男女双方各执一联。但马海德坚决不让撕开,说:“我们一辈子也不分开。”领到结婚证后,马海德当即给好友路易·艾黎打电话,说:“好朋友,我结婚了,请寄200美元。”收到钱后,马海德在城内饭馆摆了10桌宴请宾客,毛泽东、周恩来等应邀出席。1943年,他们的儿子降生,取名幼马,随母姓周。
除了治病救人之外,马海德十分注重与国际友人的交往,并在对外交流方面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1937年,马海德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顾问,帮助新华社建立了英语对外广播,实现中共早期的国际宣传。在延安,马海德是外国友人来访时的义务接待员。他的到来不仅增强了军民对国际友好的信心,也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38年开始,马海德接待了许多外国医疗队和友人,包括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德国医生汉斯·米勒、苏联的阿洛夫以及许多外国记者、专家、外交官和军人。
随着革命根据地和中共情况真实地向世界报道,医疗队等工作开展也更加顺畅。此后,无论担任美军观察组顾问、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还是从事解放救济工作,马海德总是尽可能向国际友人宣传中共和解放区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
投身中国革命以后,马海德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不断蔓延的战火中先后办起了直属医疗所,筹建了陕甘宁边区医院、八路军医院。在马海德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了8所中心医院,24所分院,形成了总计约11800张病床的医疗网,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立即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把自己看作新中国的一分子,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马海德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赢得了中国政府的尊重。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准下,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对此,马海德感到非常激动,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1950年,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1953年,在他的提议下,中国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他受命担任中国麻风病防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宣布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性病在中国已经基本灭绝,这与马海德积极从事性病研究和治疗是分不开的。
1972年1月24日下午,身患重病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凝视着他的好友,我国政府派往日内瓦为斯诺看病的医疗组长马海德说:“乔治,我羡慕你!我羡慕你走过的道路,我常想,如果当时我也像你一样留在延安,我今天的境况将是怎样的呢?”
1988年,78岁的马海德带病坚持工作,终因体力不支病倒,10月3日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依照他的遗嘱,妻子苏菲把他的骨灰撒进流进延安的延河,撒在那个奉献了他全部青春岁月的地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