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抗战故事之五——郭沫若丹心谱写洪波曲
来源:湖北党史网   2025-02-20 11:07:09

  “我们战黄河,我们战淮河,微山湖水今又生洪波,不能战者不能守,只有抗战没有和……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这首《洪波曲》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创作的抗日歌曲,也是郭沫若《洪波曲》书名的由来。

  抗战初期,武汉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郭沫若在奔流激荡的抗战洪波中,以笔为枪,唤起民众,发出民族最强音,成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

  1938年1月9日,满怀赤子情怀的郭沫若从日本辗转来到武汉,一踏上这片炽热沸腾的土地,就立刻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题词:“发动全民的力量,从铁血之中建立新的中国”;为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呐喊:“统一文艺战线,巩固精神国防”;为《自由中国》、《少年先锋》、《战地半月》、《抗战戏剧》等救亡刊物题词,支持文艺刊物在战争中宣传抗日救亡;为历经艰险、辗转三千里来到武汉的“孩子剧团”送去亲切的关怀,精心培育这朵“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多年之后,他深情地回忆道:“孩子剧团隶属于第三厅,是在筹备中完成的,我自己认为是最满意的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国民党政府的一个军事部门,但实际上是由中共长江局直接领导的。郭沫若任厅长期间,团结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致抗日,在武汉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4月7日至13日的“扩大宣传周”,他用热情洋溢的演说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序幕,在当晚的十万群众火炬游行中,他走在队伍最前列,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0日的歌咏日,他即兴演说《来它个“四面倭歌”》,开启了声震云天的万人大合唱。抗战周年纪念“七七献金”活动,他亲自拟定计划。武汉万人空巷,社会名流、军政要员、工人农民、家庭主妇、难童乞丐等各界各阶层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怀揣爱国热情,手捧金银首饰、纸币铜钱、生活物资等涌向献金台。一时间,万头攒动、川流不息,人与人之间在竞赛,台与台之间在竞赛,“简直是狂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力量。

  1938年10月24日,武汉周边硝烟弥漫,炮火震天,郭沫若为《扫荡报》撰写了最后一篇社论——《武汉永远是我们的》。25日,武汉沦陷,郭沫若结束了在武汉的战斗,在敌人的炮火声中乘船离汉。武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保卫武汉的艰苦岁月里,郭沫若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英勇战士!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