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如猛然警醒的睡狮怒吼起来;他,赤手空拳地走到浩瀚的群众大海中去,把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立起来;他,为了党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鄂中抗日游击队的奠基人杨学诚。
杨学诚出生于黄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好学上进,193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成为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当武汉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时,他组织广大青年毅然南下,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8月,杨学诚受党组织委派,前往鄂中汤池建立革命武装。这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年轻干部,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战场,用他过人的智慧和出色的才能,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这年中秋前,鄂中特委确立了“全党军事化,为开展游击战争而斗争”的方针。他说:“我就是讨饭,也要搞到一支枪。”会后,他深入鄂中各县,检查指导。他对钟祥县委书记说:武汉紧急,要马上把中心任务转移到武装斗争上来,想方设法搞枪支,准备上山打游击。钟祥县紧急动员起来,人人动手搞枪,从国民党溃败的散兵手中买,从联防队里往外拉,很快建立了几百支枪的队伍。
杨学诚十分重视在工人中发展武装,多次和特委的同志一道深入应城矿区。他动员共产党员蔡松荣利用有利条件,组建队伍。蔡松荣从家里拿出以护矿名义购买的8条枪,集合13名青年矿工,成立了应城潘家集商民自卫队,这就是有名的“应抗八条枪”。
不久,京山县抗日自卫队、汤池抗日游击大队、应城县政府常备队、巡检司商民自卫队及郭仁泰的“汉留”武装先后到丁家冲会合,正式成立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驰骋于京山、钟祥、应城、安陆、云梦之间,不断袭击日伪。到1939年5月,“应抗”发展成拥有4个支队共3000余人的抗敌自卫总队,成为党在鄂中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日力量。
1939年6月中旬,李先念和陈少敏率新四军两个干部连到京山养马畈,整编抗日武装。杨学诚态度鲜明地说:“我们‘应抗’是党的儿子,党需要我们打‘应抗’的旗帜,我们就打‘应抗’的旗帜;党需要我们打党的旗帜,我们就打党的旗帜!”李先念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反复强调:“杨学诚同志是立了大功的!”
在鄂中的五、六年中,杨学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积劳成疾,身染重病,于1944年3月7日病逝于大悟山,以29岁的年轻生命实践了“我这支蜡烛,不要求点得时间长,只要求点得亮”的诺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