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湘乡三烈女:投笔从戎,浩气长存
来源:《湖湘源》文化微刊 文/谢坚柏   2025-10-22 09:55:54

  在湘乡市东台山烈士纪念馆内,一幅三人素描画像总让参观者驻足凝视——谭熙云、彭馨临、陈定亚三位抗日女战士相互扶持,目光穿越时空,定格在1940年那个血色黄昏。

  “她们牺牲的时候太年轻了,没有留下影像,后人根据见过她们的人的描述,画下了这幅三人的画像。”纪念馆讲解员唐玉英缓缓道来三人的故事。

湘乡三烈女(视频截图)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震碎了涟水畔的琅琅书声。谭熙云(1919—1940年)从护理班走向战地医院,参与动员全县6万多名妇女投入抗日支前活动,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彭馨临(1922—1940年)弃学全身心从事抗日宣传、募捐等抗日救亡运动,以《最后的一篇》抒怀言志,誓言“倭寇不除,何以生为”;陈定亚(1917—1940年)7岁便展现出过人才华,多次请求父母批准辍学从军,为国杀敌,后怀揣“不破倭奴终不还”的壮志从军。1939年11月,志同道合的三人一道考入七十六师政治部,随军赴广东前线,从此,湘绣的丝线缠上了枪膛的硝烟。

  1940年2月,三人至广西宾阳,从事宣传鼓动和伤员救护工作。当时日本侵略军步兵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强攻武鸣、宾阳等县,七十六师大部队在宾阳布阵阻击,弹尽粮绝后,作快速战略转移,三人因此与部队失去联系。身陷重围之时,她们一致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牺牲,绝不受辱。

  1940年宾阳的松涛记得,当日军铁蹄踏碎南疆春色,三位湘女在幽谷中最后一次整理衣襟。“她们仰望祖国蓝天,俯视宾阳大地,远眺北方,遥望家乡,挥手与祖国、与乡亲做最后告别,齐声朗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诗句,然后自缢于大树下。”每当参观者来到这里,纪念馆讲解员唐玉英都会动情地说,她们牺牲时,最大的只有23岁,最小的年仅18岁。

谭彭陈三烈士追悼大会特刊。(资料图)

  三烈女英勇殉国的事迹很快传开。香港《大公报》第一版在“中华儿女之光”的通栏标题下,做了评述性报道,盛赞三烈女为“中华巾帼英伟”。对三烈女之死,湘乡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在湘乡县昭忠公园召开了谭彭陈三烈士纪念追悼大会,刊发追悼大会特刊,并建亭刻碑,亭内竖“三烈女纪念碑”,以作纪念。据《湘乡县志》记载,亭内汉白玉碑镌刻有袁振基题“巾帼之光”,吴国焘题“亮节是千秋”,吴冠周题“谭彭陈三烈女国殇纪念,碧血丹心”,背面铭文记载着三人“宁自缢以全节,不苟活以资敌”的细节。

  八十载春秋更迭,原昭忠公园的纪念亭早已变成办公楼,但每当东台山的杜鹃花开,湘乡的老人们仍会给儿孙讲述“三个女学生兵”的故事。

  那幅画像里,她们的目光始终望向北方——那里有未竟的学业、未寄的家书,更有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三烈女用生命证明:有些青春,因壮烈而永恒;有些背影,虽模糊却巍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