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大刀队血战喜峰口:日媒惊呼“皇军名誉尽丧”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武元晋 周景红 姜建升   2015-07-24 09:17:58

  

  毛主席为赵登禹亲属亲自签发的烈属证。赵学芬提供

  赵登禹之女赵学芬讲述父亲的抗日故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这首广为传唱的《大刀进行曲》,是卢沟桥事变后,词作者麦新连夜为29军大刀队所作,成为当时激励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的铿锵战歌。

  时隔78年,当让人热血沸腾的歌声在北京西城区一户普通居民住宅中响起时,一位80岁的老人——赵登禹之女赵学芬泪湿衣襟。放声歌唱着那激荡人心的战歌,我们的思绪随着老人的讲述飘回了那弥漫着炮火硝烟的抗战岁月……

  日本《朝日新闻》惊呼: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血战喜峰口

  “日本人被大刀队打怕了,指挥官命令士兵给他们在脖子上套上特制的铁围脖,以防脑袋被砍掉。”谈起当年父亲赵登禹率领大刀队血战喜峰口的场景,赵学芬用手比划着,神情激动。

  1933年,日军集中10万兵力,兵分两路沿长城一线,向古北口、喜峰口猛扑过来。3月8日,赵登禹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37师的3个旅。悬殊的火力对比,使在阵地战中硬拼的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官兵伤亡上千人。

  “抗日救国,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救亡!”赵登禹请命夜袭敌军,计划被上级批准后,有伤在身的他坚持带队袭击日军。

  一天夜里,赵登禹率兵在当地樵夫、猎手的引导下,沿着陡峭的山地,悄然摸进日军营地。敌人毫无防备,一排排围着篝火躺着睡觉。赵登禹一声令下,士兵们扔出一排手榴弹,趁着硝烟挥着大刀杀入敌群。日军被打懵了,不少敌人在睡梦中就成了无头之鬼。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砍杀,两口大刀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战斗中又负轻伤,犹自奋勇搏杀。

  长城抗战,29军坚守的喜峰口、罗文裕等阵地,面对日军几十次猛攻岿然不动,并取得歼灭日军6000余人的大胜。日本《朝日新闻》惊呼:“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天津《益世报》发表评论说:“中国人永世万代不能忘记喜峰口的英雄。”

  “那时29军装备很差,子弹炮弹很匮乏,唯一不同的是29军的将士每人都斜背着一口镔铁打造的大刀。能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太不容易了。”回望这段抗战史,赵学芬为父亲感到由衷地自豪。

  

  赵登禹浮雕像。赵学芬提供

  “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

  捐躯赴国难

  “您是一位英勇的将军,是一位抗日的英雄,我非常敬佩您,敬佩您那永远不灭的抗日精神……”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这是抗日名将赵登禹最后长眠的地方。墓园中的松柏上悬挂着一些小卡片,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祭扫时在卡片上写下上面那段清明寄语。

  看到这样的话语,赵学芬说:“父亲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他的血终究没有白流。”

  时光转回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增兵达10万余人,对平津实行军事包围。7月26日,日寇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部队于28日中午前从北平附近撤退完毕。当日,时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赶到南苑,与佟麟阁副军长共同负责北平防务。

  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20多架飞机、数十辆装甲车、1个师团2万余兵力向南苑进攻。

  敌机的轮番轰炸使南苑各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络中断。当日寇攻到阵前200米处时,赵登禹亲率手枪旅、军训团,挥动大刀向敌人冲杀过去。日军看到大刀闪亮纷纷后退。然而日军随后再次以猛烈的炮火强攻,南苑地区一片火海硝烟,激战6小时,中国军队终因伤亡过大渐渐不支。

  就在此时传来大红门一带出现日军的消息,赵登禹奉命率部后撤至大红门一带防御,伺机反击。当他乘汽车行至大红门御河桥外时,突遭埋伏在公路两侧庄稼地里的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的他仍忍痛指挥战斗。不久,他的双腿被炮弹炸断,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看见身边满含泪水的传令兵要背他走,他制止道:“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捐躯,也算对得起祖宗了。”说完,便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他的遗言字里行间透着“爱国”两字,成为儿女们最为宝贵的遗产——

  正气存天地

  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在北京安定下来的赵学芬开始寻找父亲散落的资料,及至后来她一直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就在这寻找与传播的过程中,赵学芬开始从精神层面接近真实的父亲——这个1.90米的魁梧军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父亲是个真性情的人,有一身功夫。”赵学芬说,因家中贫穷,赵登禹只读过两年私塾,后拜师习武刻苦练功。1914年,年仅16岁即投身冯玉祥部,一次与冯玉祥摔跤角力,赵登禹问:“是真摔还是假摔?”冯玉祥爽朗一笑,“当然是真摔。”他一连把冯玉祥摔倒三次,冯玉祥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把他收为随身卫兵。

  1918年,赵登禹随军驻防湖南常德,境内山中有猛虎为患。一次执行任务需翻山,赵登禹只身上山遇到老虎,赤手空拳把老虎打得奄奄一息。冯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并保留下来,直至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抗日殉国,才取出照片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公之于世。

  每睹父亲所留的“孝思维则”遗墨,赵学芬都感慨万端:“爷爷早故,父亲便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奶奶。军务虽繁,父亲仍不忘日日嘘寒问暖。”但他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堂弟赵登舜在他手下当连长,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过了规定的期限,按规定逾期是要受惩罚的。奶奶希望对其从轻发落,但他仍下令重打40军棍,这一顿棍子让赵登舜一个多月下不了床。事后,赵登禹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请罪。

  “因为日寇侵略,我们原本幸福的家支离破碎了。可父亲的精神却激励我们,从小就要奋进。”赵学芬说,父亲没有留下金银财宝,他的遗言字里行间透着“爱国”两字,成为儿女们最为宝贵的遗产。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