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文人的抗战风骨
来源:网易新闻   2015-09-19 09:15:54

  70年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对国土故乡怀有情感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以行动伸张民族正气。当时,文人们也不例外,展现了他们的抗战风骨。

  老舍先生用笔当作抗战的武器。在家国濒危之际,老舍以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重,以笔为枪,“写什么都好,怎样写都行,只要它有益于抗战。”为了宣传抗战,他开始集中笔墨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写作。他不顾得失毁誉,大胆地探索,尝试各种民间的通俗文艺形式,“于小说杂文之外,我还练习了鼓词,民歌,话剧,新诗,大鼓书,甚至还写了数来宝。”面对种种非议和疑虑,老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觉得我的一段鼓词若能鼓励了一些人去拼命抗战,就算尽了我的微薄的力量。”其行为让人敬佩。

  傅斯年先生响应当时政府号召组织“青年军”,动员所有青年人参军。他说:“你们现在不参军,将来抗战结束后,你们的儿女问你们:‘爸爸,你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些什么?你们将怎样回答呢?’”跟随傅斯年多年的侄子傅乐德报名参军,傅斯年去信勉励:“你这次从军,实在的好事。此时青年总当以爱国第一,立起志气来,做于国家有益的事。我们这一辈的人,太多自暴自弃,或者无赖无能,把这样的局面交给你们一辈的手中,实在惭愧!只盼中国在你们这一代的手中,成为一个近代的安乐国家!”其谆谆之情,震撼人心。

  陈寅恪先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战流亡的路途。1941年,他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在家闲居,已无任何生活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尽管如此,困居香港的陈寅恪守志不移,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会受到日本许多著名东洋史学者推崇。1941年旧历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日本人又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以40万港币强付陈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均遭陈寅恪严拒。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