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中心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甲午海战沉没战舰,并命名为“丹东一号”,今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开始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对解开这艘沉舰的身份谜团起了重要作用。经过一个多月的水下摸索,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已经打捞起一百多件文物,其中一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为破解“丹东一号”身份谜团的关键铁证。这一艘“丹东一号”已经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人民网报道)
最能够说明“丹东一号”就是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的证据是考古队打捞出的一组瓷器,其中一只圆盘的正中间,写了繁体的“致远”字样,至此,“丹东一号”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然而,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意义,却刚刚拉开了大幕。
或许是一种巧合,“丹东一号”的确认,恰逢我们迎接又一个国庆之际,而前不久,我们刚刚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盛大庆典。将“丹东一号”的确认,置于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思考,其意义,自然是无比深远。
身为中国人,我们谁都不能忘记发生在120年前的那一场战黄海大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蒸汽机舰队的海战,却是以中国清王朝的惨败而告终。由此,整个北海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此埋下了祸根。以甲午海战为重要组成部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我们应该将“丹东一号”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知耻而后勇,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一艘已被确认的“致远”舰时,当年那悲壮的一幕,总是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英勇战沉,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一场海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种落后,是硬实力的落后,更是软实力的落后。所以,对照已经被确认的“致远”舰,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指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科技保障。
将“丹东一号”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平台,其意义还在于,面对着这一艘已经确认的“致远舰”,我们都应该汲取爱国将领邓世昌的献身精神——国难当头之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一点,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更是有着鲜明的体现。“致远”舰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它提醒并告诫我们,铭记历史,奋力“致远”。(特约评论员 周齐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