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林语堂用笔锋宣传抗日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6-01-03 14:46:25

  抗日战争期间,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尽管游学海外,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用笔锋在海内外为中国抗日的正义斗争做宣传。

  “七七”事变后,林语堂十分关注祖国抗日的发展,从外国报刊获取信息,了解战争的推移。他在大洋彼岸向全世界呐喊:“为了中华子孙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该和日军拼一拼啦!”林语堂在国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写了很多文章宣传抗日。1937年8月26日,林语堂在《泰晤士报》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一文,分析了1931年以来日本逐步侵略中国的过程,强调具有高度士气与团结一致的国家,绝不会被外来势力所征服,预言“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这篇文稿又寄回国内,在1937年9月出版的《西风》第十三期发表中译本。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不少政论,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日战争,争取国际援助,在美国民众中产生积极影响。1937年11月,美国英文杂志专门出版《亚细亚·中国抗日战争专号》,刊登林语堂和赛珍珠的文章,共30页。

  抗战期间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身在海外的林语堂做到了“有钱出钱”——他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1938年,先后以16000美元和23000美元兑换成10万银元法币和13万银元法币,存入中国银行,以此表示中国必胜的信心。可惜,抗战后币值狂贬,这笔钱形同废纸。抗战爆发后,美国纽约华侨组织中国妇女救济会,他支持妻子廖翠凤积极参与妇女救济会活动,为她出谋划策,还曾捐款4000多法郎抚养6个中国孤儿。

  抗日战争中,中国虽然得到美国的同情以及援助,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一直比较冷淡,还想发战争财,把汽油、武器等与战争有关的物资大量卖给日本,间接协助危害中国。对此,林语堂非常气愤,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希望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他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该报刊出专访标题是:《林语堂认为日本处于绝境》。《纽约时报》还先后发表了林语堂的五封信,林语堂在信件中,毫不讳言地指责美国政府的两面派手法。几十年后,林语堂忆及抗战时的情形,仍动情地说:“我看见中国的驴由中国西北甘肃的油田驮着宝贵的石油到西南的昆明,我真要为中国哭起来。”

  林语堂强调,作家在国难当头时报国的唯一方式,就是用笔锋为爱国精神宣传,比在国内躲警报要重要得多。在国家遍地烽火之际,林语堂在美国以英文写成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巨作。主人公就是抗战前线的人民、勇士。他曾说,写《京华烟云》是为“纪念全国在前线牺牲的勇男儿”。

  1940年5月,林语堂携全家回国到重庆,在市郊的北涪蔡锷路买下一栋二层四房间的小楼房住下。林语堂亲眼看到国人同仇敌忾的气魄,很受感动。

  在重庆居住的三个月期间,正是日机狂轰滥炸的高峰期,他饱尝了空袭、跑警报、躲防空洞的滋味。林语堂觉得在国外宣传中国抗日比在国内跑警报更有贡献,于是决定再度赴美。他毅然将其住房捐献给正处在困难中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留下一封充满爱国热情的信给中国作家们,说:“贵协会自抗战以来,破除畛域,团结抗敌,尽我文艺界责任,至为钦佩。鄙人虽未得追随诸君之后,共纾国难,而文字宣传,不分中外,殊途而同归。弟与诸君相见之日即驱敌入海之时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