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8年侵略,日寇光盐就抢了216万吨
来源:青岛记忆   2016-01-20 09:22:43

  在日本人的皮鞭和棍棒下,中国劳工将从华北各地掠夺来的物资装满一艘又一艘的货轮,运往日本;然后将一车又一车的日本军人和武器经胶济铁路,运往华北的各个战场。日本人第二次占领了青岛,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青岛对日本侵略计划实施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日本帝国主义将青岛作为侵华战争支点城市及“以战养战”的重要据点,疯狂地掠夺着青岛及其腹地范围内的各种资源。

  “华北门户”变迁

  利用“青岛优势”展开掠夺

  1914年至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的8年,日本人攫取了德国在青岛的所有特权。在这一时期,日本对青岛及周边不断进行资源掠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对华北地域范围的认识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不断进行修正。由于山东处于华北的最东部,华北在经济和军事上关系到日本整个侵华战略的实施,青岛在交通等方面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一部分日本人将开发华北地区的目光转移到山东,在青的日本兴亚院都市计划事务所根据日本政府提出的 “华北产业开发计划”,开始青岛城市规划所需的基本调查。经过两年大规模的调查,1940年底基本编制完成《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设定纲要》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设定纲要》两个文件。

  “尽管在当时天津一直是日本对华推行掠夺和霸权政策的中心,青岛处于次要地位,但在自然条件和扩建前景上,青岛港有天津港所不具备的优势。”市档案馆社会宣传处周兆利处长曾经对日占时期的两份城市规划做过详尽的研究,他告诉记者,战争之初,日本人一直将天津作为华北的门户,制定以天津为中心的铁路规划。1938年之后,随着日本的军事实力、经济和军事战略重心逐渐南移,日本对华北的地域概念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将华北的范围从河北和察哈尔扩大到了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全省和绥远、河南、江苏的一部分。

  这样的一个“地域概念”修正,源于这一广大的区域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矿业、盐业生产区。二是交通发达,便利的海运、铁路线、内河航运线、公路线交织成网。三是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在日本政府调整殖民地经济政策,变原料出口为成品、半成品出口之后,青岛的产业优势更为明显,“青岛中心论”逐渐占据上风。在山东地域优势显现的同时,作为华北重要门户的青岛不断“升级”为“日满华经济圈”乃至整个“大东亚”的圆心。

  规划城市框架

  侵略者蓄意长期霸占

  为了达到充分发挥青岛作为掠夺圆心的作用,日本试图通过铁路、公路、航运、港湾建设,建立起以青岛为中心的庞大的交通网络,同时对青岛进行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市档案馆内,一幅1941年绘制的《青岛特别市区域图》,除了青岛市区用白色示意范围之外,即墨和胶州分别用黄色和绿色圈画了范围,令青岛区域包裹起整个胶州湾。在日本人的计划中,把原属山东省的胶州、即墨同时划归青岛,组成所谓的“大青岛市”,使原来分割的胶州湾岸线统一到同一行政区的管辖之内,为这一区域统一规划奠定基础。而这一规划构想也最终被证实,是日本侵略者基于长期霸占青岛,并从青岛掠夺各种资源的狼子野心。

  在日本人的 《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设定纲要》中,规划区域范围北推至白沙河以南,东扩至枣园村、李村、午山以东。“由于日本人对青岛的规划是基于掠夺青岛腹地的资源,因此在‘母市计划’中对铁路、港口、公路的规划极为详细。”周兆利介绍说,铁路方面依据重新调整的工业布局,在白沙河设大的货车调车场和新站,并由此向南把客运与货运线分开,货运线沿海岸向南穿过工业区至大港,客运线经现在的沧口车站至孤山东敷设新线至新的市中心。

  公路则分为南北向纵干线,选定沿胶州湾东岸、现在四流路附近及市区东边的三条线路作为市中心区域对外联系的主干道,并预定汽车专用高速路。如此一来,青岛的城市道路与山东省的公路网连接后,青岛成为山东公路网内的中心。

  日军在青岛大行军参拜“忠魂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