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是七十七年前,位于太湖县大山深处的羊角河板桥冲张氏宗祠的“抗日救亡小学”里传出的歌声。经过历史的淬火,这种,穿越地域,穿越时空,永远震撼人心!
东北沦陷!平津沦陷!
华北沦陷……
卢沟桥枪声响过之后,日寇加剧侵华野心,恨不得张开血口一天之中把整个中国吞入腹中!国土一寸寸沦陷,铁蹄一次次蹂躏,神州河山,满目疮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太湖县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邑,物华天宝,瓜果飘香,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状元故里,书香浓郁。虽地处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然而这块美丽的土地,亦不能幸免于日寇的铁蹄。日寇飞机九次轰炸太湖县城,两次轰炸徐桥镇,每次达数小时,每次投下几十枚或百余枚罪恶的炸弹,昔日繁华的商铺,瞬间瓦砾成堆,尸横四野;日寇军队两次入侵太湖县,烧杀淫掳,无恶不作,罄竹难书。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诚如中共中央《八一宣言》所指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血雨腥风突袭宁静家园,刀光剑影闯入百姓宅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时此刻,每一个热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幸福的家园,能不应揭竿而起与日寇展开最坚决的斗争?此时此刻,出生于羊角河的张笠,正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书,面对大片沦陷的国土,面对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面对痛苦呻吟的难民潮,面对鬼子屠刀下的累累白骨……他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下去了,毅然站起来发出钢铁般怒吼: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于是,张笠等太湖籍的热血青年,愤然走出大学教室,离开大都市,回到故乡,以实际行动,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在县城农林讲习所宣传抗日救国等革命思想;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后,辗转太湖县与岳西县的交界处,宣传群众,团结抗日;之后,成立抗日宣传队,深入山村,继续宣传抗日救国;再后就在板桥冲的张氏宗祠办起了“抗日救亡小学”,数十人入学,成为太湖县西北乡革命的摇篮。他们按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工学团的形式,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学校除了教授文化课外,还上时事形势课,还组织学生深入村寨屋场,散发抗日传单,张贴抗日漫画,书写抗日标语,刊出抗日墙报,演出自编抗日剧,高唱抗日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无畏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
把他们消灭,把他们消灭,冲啊!”
……
这些来自良知与正义的歌声,这些血与火锻造的呐喊,在大山深处激荡,在山民心田激荡,凝聚人心,攒紧力量,星星之火,势以燎原。于是,农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应运而生。他们佩戴三角形徽章,斗争不法土豪劣绅,自觉捐粮捐钱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张笠、张维等兄弟姐妹四人和另外十几位热血青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又从羊角河出发,参加新四军,参加共产党,走上“大刀向日本鬼子头上砍去”的战场!
《义勇军进行曲》是当年众多抗日经典歌曲中的一首,它当年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今天成为《国歌》。而今每每歌唱,不仅看见了抗日烽火中先烈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而且更表达了全国人民居安思危的理念,抒发了万众一心坚定向前实现国富民强的意志和决心。
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羊角河畔,寻觅先辈当年的足迹时,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仍回荡在耳际: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抗日救亡的历史,不能忘记为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的一代先烈,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了那些曾经鼓舞和激励着先烈们勇往直前的抗战救亡歌曲。这些歌曲是一代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