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抗战中的旬邑
来源:旬邑党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王晓军 李小涛   2016-08-24 17:13:34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促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此期间,旬邑作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全民抗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坚强堡垒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国共合作 开展抗日救亡

“西安事变”期间,为防止国民党亲日派进攻西安,挑起内战。党中央派红四师到离西安较近的旬邑驻防。红四师在旬邑期间,深入农村利用各种集会,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抗战政策,和地方党组织紧密联系,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地方组织。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要求,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1937年2月,为民族统一战线之需,关中特区党政机关由淳化县桃渠河迁驻旬邑县职田镇马家堡村,习仲勋等关中特委领导人从维护抗日大局出发,以有利国共合作、避免两党纷争为前提,与国民党友好协商开展划界谈判,划定国共区界,并根据两党协议,向县城派驻了关中分区独立营,驻守东、南两个城门。

1937年2月,红军第一军团北返旬邑、正宁、宁县一带驻防,第四师及所辖第十团、十一团、十二团驻旬邑县境内。驻防期间,红四师和旬邑县抗日救国会联合发动群众宣传党的团结抗日救国主张,发展党员并建立党的组织。当时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还亲自参与了旬邑县红军募补处与抗日救国会的抗日宣传活动,向旬邑人民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启发了群众的抗日觉悟。

“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将旬邑县划为八路军385旅募补区,将原在县城“福音堂”设立的红军募补处改称八路军办事处,薛和爽任主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舒同亲笔为办事处提写了“门联”。1937年9月,红四师奉党中央命令南下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开赴晋绥抗日前线。

抗战初期,“八办”与国民党旬邑县政府通力合作,共同成立了“旬邑县抗日救国会”组织,总会设在国民党县党部,在张洪镇、太峪镇(今太村镇)、善庆乡(今赤道社区)、土桥镇四个国统区乡镇设4个分会,各分会主任均由中共党员担任。这些组织建立后,立即投入抗日救国运动,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和政策,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的方针,在和平共处的两年时间内,救亡工作显著,1938年为抗战前线部队补充兵源300余人,这些旬邑子弟兵首先集中在县城,后由关中分区独立营负责初步军事训练,随后开往富县,补充到陈国栋所属八路军部队中。1939年春,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亲自带领社火队到旬邑县城为国民党县政府职员和群众表演,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开展募捐活动。在共产党宣传鼓舞下,旬邑各界群众积极响应,为抗日前线部队募捐了大量钱、粮、鞋袜等物资,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力量。其中县城商人杜少白1939年下半年为前线抗日部队捐献300银元,国共双方封其为“开明绅士”。

投身抗战洪流 誓死保家卫国

在抗战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旬邑子弟在全国抗日战场上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张慕陶(旬邑太村镇人)帮助冯玉祥筹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政治部主任,是抗日同盟军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共产党领导人,为促成冯玉祥与中共在抗日反蒋旗帜下的再度合作、坚持察绥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全面爆发后,习仲勋统战对象、曾任国民党新五师文书的穆润身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南昌会战和衡阳保卫战,国民党陕军独立第八师四八团一连孙子才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山西战场上,陕军独立第四十七旅七三九团九连副连长李清海、第七四一团机枪一三连副连长宫自强、陕军独立第四十六旅司令部李兴才等旬邑籍士兵阵亡。在八路军抗战方面,潘来喜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英勇牺牲,八路军一一五师某连指导员第五命娃,八路军战士魏廷珍、第五金海、张秦子等数人在山西战场上先后与日军作战牺牲或失踪,在抗日战场,旬邑籍的抗战勇士大多数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一营三连连长崔平原(太村镇人),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同蒲北段战役及百团大战等数百次战斗,多次负伤。曾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工作队队长,军区骑兵营分总支书记、骑兵二团团总支书记等职。1942年反“扫荡”中,他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部与日军周旋3个月,突破层层包围,返回晋察冀边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三十八军中共特派员、工委书记蒙定军(旬邑原底人),长期在国民党三十八军从事抗日统战工作,在蒙定军等人努力下,三十八军积极配合八路军收复失地,开展对日作战,被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被人民群众称为“中国抗战九路军”,毛泽东称三十八军“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崔廷儒(旬邑城关人)长期在杨虎城警卫团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积极领导了宁夏的抗日救亡运动。于占彪(旬邑原底人)受命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武装,团结蒙古上层人士组建统一战线联合抗日,为党选送和培养革命英才,为绥蒙地区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护抗日大局 反对分裂磨擦

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发展的时候,国民党中央于1939年初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旬邑县新任县长张仲堂,多次指示驻旬军队伺机制造磨擦。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曾亲自带领分区文工团来旬邑县城,以文艺形式同国民党当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驳斥国民党的反动言论。

但国民党对边区的磨擦愈演愈烈,1939年5月中旬,国民党驻军在旬邑县城甘峪村无故杀害抗日荣誉军人学校采购员陈应通,关中分区及荣校派代表谈判,要求惩办凶手,被国民党旬邑政府及驻军拒绝。25日,国民党在旬邑县城挑起武装冲突,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旬邑事件”(“五·二五”事件),揭开了国共磨擦的序幕。我军从抗日大局出发,命令部队主动撤出了旬邑县城,移防马家堡,中共旬邑工委及“八办”所有工作人员亦随军撤回边区,实行异地领导。

由于旬邑处国共两党分界犬牙交错地带,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6月,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接连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共124起,其中武装进攻关中分区达64起,占据旬邑、淳化、正宁、宁县、镇原5座县城。为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八路军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实行有限度的自卫反击,制止了国民党对边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

发展革命教育 培养抗战英才

旬邑解放区是关中分区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是革命青年奔赴延安的必经要地。尽管当时从全国各地途径旬邑奔赴边区的革命青年普遍有学识和爱国热情,但绝大多数青年尚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不能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提高革命干部的觉悟与能力,以给中国革命培养急需干部,并尽快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从1937年至1945年,边区党组织先后将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抗日荣誉军人三所革命学校迁至旬邑,并在旬邑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众多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鲁迅师范在马家堡办学一年零四个月,累积培养学生300多人,成为了抗战初期“为争取国防教育之模范”。陕北公学1938年7月在旬邑看花宫设立分校,总校1939年1月从延安迁来看花宫与分校合并。陕北公学在旬邑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办班54个,培养抗战干部6000多名,吸收新党员3000多人。1938年底,抗日荣誉军人学校迁到旬邑坪坊一带,在旬邑办学一年多时间,不但使数万伤残荣誉军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精神得到了新生,还使他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学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从而重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战场。1940年3月,在旬邑马家堡创办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在旬邑办学八年多时间,先后六次搬迁、七次建校,历尽艰难坎坷,培养学生889名。八年间,这些学校毕业的干部,被分配到了全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和各条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开展生产运动 支援边区和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旬邑在陕西全民抗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37年春关中特区首府迁驻旬邑职田马家堡,到1941年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分别迁驻马栏,旬邑地区一度成为陕西全民统一抗战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地委以马栏为中心,领导军民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边区生产和贸易、建立了广泛统战关系,在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由于日军的残酷蹂躏,许多群众流离失所,生活陷于困境。关中分区人少面积大,可开垦的荒地较多。于是关中分区把开垦荒地、增产粮食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掀起了开荒的热潮。同时千方百计的安置移难民,组织移难民开荒种地。仅1943年,关中分区就安置移难民4000户,1.2万余人,群众开荒11.39万亩,其中移难民开荒3.87万亩,办义仓39处,开义田896亩。增产粮食1.84万石。1940年以前,马栏仅有人口334户,到1944年增加到1250户,人口比以前增加三倍多,帮助解决住所、农具、籽种等方面的困难,使其开荒种地。这些受灾受难的同胞,逃难来到旬邑后,有吃、有住、有土地和工具,他们通过开荒种地,不仅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还进一步发展边区的经济,支援前线抗击日军。特别是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新正县、赤水县委、县政府响应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县以上机关大办农场,开辟生产基地,区乡干部领导群众开荒种田,组织变工组,扎工组,开展生产大竞赛,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阳坡头区共产党员张清益首办“义仓”开“义田”, 并经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推广到整个边区,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一大壮举,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受到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的接见。结合大生产运动,边区政府对国统区逃来的难民,实行优待政策、妥善安置;对懒于劳动的“二流子”实行改造政策。赤水县在土桥丰泉办起了土特产贸易公司,用土特产换购从国统区运来的棉花、布匹、药品等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延安和抗战前线。在马栏,关中分区军民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大生产运动中,相继修建了红军医院、造纸厂、被服厂、修械厂、仓库、分区机关大礼堂,工字房和七孔石桥等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关中经济大发展,关中分区经济呈现出“猪羊满圈、骡马成群、瓜菜满地、粮食满囤”的繁荣景象,为保障党中央经费供给,支援抗战前线输送人财物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整个抗战时期,旬邑是八路军重要的兵员和军需物资补给区和延安的重要战略物质输送通道。1939年起,关中分区完成救国公粮3896石,超额26石;完成公草265494斤,超额3737斤。此外,群众还自愿卖给政府余粮8000石,购买支援边区建设债券7.729万元,624人参加了八路军和边区警备部队,155人参加了地方游击队。边区在国统区获得物资、装备通过这个通道源源不断的通过旬邑运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腹地,仅1944年至抗战结束,先后为延安运送抗战物资30万斤,护送革命干部300余人,为保障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作者:王晓军,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小涛,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科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