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郁达夫:1938年流寓湘北汉寿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2-05-08 作者不详   2016-09-20 15:58:06

  1938年7月初,侵华日军南侵,每天空袭武汉,国民政府下令紧急疏散人口。知名作家、时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巡视浙东、皖南前线后回到武汉。他辞去职务后,于7月11日偕岳母、妻儿,自武昌辗转来到湘北小城汉寿,承蒙汉寿籍作家、时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的易君左关照,避居在城内蔡天培醋铺。该地位于洞庭湖西滨,楚国时为梦泽,并非战略要地,宜于暂避战火。

  然而,国家危急,民众流亡,日军重兵逼近荆楚大地,郁达夫以进步文人的良知与血性,用“怒吼的雄声”,辉煌着生命旅程中那段特有的时光。

  爱上洞庭湖鲥鱼1938年夏,郁达夫举家南迁,暂居汉寿。刚刚在汉寿定居下来,易君左就从长沙报社赶回汉寿老家,看望这位创造社时的老朋友。“君左弟,我们喝啤酒!”这是郁达夫迎候朋友的头一句话,随后搬出十多瓶烟台啤酒。

  易君左问:“是不是从汉口带来的?”郁达夫笑了。原来汉寿县城仅两家南货店卖啤酒和罐头,被郁达夫一股脑儿收购来了。

  王映霞开了一罐青豆端上来。这位《达夫日记九种》里的女主人公,依旧轮廓婷匀,风韵端丽,秀发烫得蓬松,身着淡湖色旗袍。易君左脑海窜出清代王仲则的诗句:“晚霞一抹影池塘,哪有这般颜色做衣裳?”心想:难怪郁先生当年为她倾倒,真是富春江上神仙侣啊!于是他打趣道:“达夫兄,我介绍你们住醋铺,嫂夫人往后该不会吃‘醋’吧?”

  郁达夫、王映霞和作陪的醋铺老板蔡仲炎都笑起来。

  郁达夫与易君左、蔡仲炎都是留日时的同学,此时便无话不谈了。郁达夫对衣、住、行不大讲究,但在处理“食”字上可谓大手笔。前些年鲁迅、许广平、田汉、丁玲、沈从文等人常去他家就餐。郁达夫喜食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他胃口特佳,每餐能“收容”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由于吃得好,他1932年10月复发的肺病及痔疮,竟然不治而愈了。

  汉寿最大的特产是鱼,郁达夫来到这个小城后,同王映霞每天早晨上街买鱼,在吃遍所有鱼后,发现了鲥鱼。这种鱼由长江入海口回游,相传只游到小孤山就回头的,或许是长江封锁了不能回头入海,便流亡到汉寿来了。汉寿因好鱼太多,没有人注意它,在长江下游卖几块钱一条,这里仅卖5分钱一斤,被郁达夫夫妇慧眼识得,成为郁家席上珍。鲥鱼虽埋没了名声,却结识了知己。

  《西方的猴子》跳出笔底

  7月14日,郁达夫不顾高温,头戴礼帽,身着长衫,应县内第一高等小学邀请,向两百多名师生演讲《政治与军事》:“一个国家的政治,假如真正彻底澄清的话,当然内乱也不会起,外侮也不能入,战争是决不至于发生的。即使受到了侵略,防御自然有余,准备哪里会得不足?”“中国政治的不良、贪污、不公、虚浮、腐败到绝顶的一段,当从国民政府分共以后算起,直到现在为止的一个时期。”

  他大胆抨击时弊的胆识与勇气,引发全场共鸣与阵阵掌声。

  随后,郁达夫被汉寿县教育科特聘为小学教师暑训班国文教员,演讲了《国与家》,阐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开导听众为抗日救亡奋斗。此外就是撰写御侮救国的杂文——

  7月29日,撰写《轰炸妇孺的国际制裁》,对日寇轰炸中国妇女儿童的暴行,进行义正辞严地声讨:“正义、人道,终于是决定胜负的楔子,疯犬们的乱噬乱咬,流毒必将反至于自身。”

  接着整理演说稿《政治与军事》,补写进国民党中央大吏至各级将领、地方官员的种种罪恶:“官纪不正,赏罚不明。真正想为国家效命的忠良分子,大批都被摈而不用;当道的、负重任的,多半或全是一党一派的私人,或是出卖狗皮膏药的贩子。”最后指出:“木不自腐,虫何以生?”

  8月13日,撰写《苏日间的爆竹》,预言日寇侵华的结果是“丧钟已经挂起,坟墓也已经掘好”,玩火者必自焚!

  8月17日,撰写《西方的猴子》,揭露希特勒在步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后尘。

  8月18日,撰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他自豪地宣称:“中国人民所暗藏以及含蓄着的富庶,就是抵抗的力量。”“中国如果是一只睡狮的话,现在已经在张眼睛,振精神,预备怒吼了;中国若真是一个病夫的话,现在也已经离病榻、断药饵,在试浴、试步的时候了。”他坚信民众在抗战中的觉醒。

  8月23日,撰写《财聚民散的现状》,揭露当时社会财力“集中于几个不劳而获的私人,集中于中央或都市”。之后疾呼:“光是舍本逐末的几个慈善机关分发的一点小款,是不济于事的,何况更有善蠹的侵蚀呢?”

  这些笔锋犀利的文稿,均登在当年8月5日至9月8日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

  未忘救亡使命

  避难汉寿期间,郁达夫与易君左等友人游览县境名胜,留下了多首因景言志的诗作。

  7月31日,郁达夫在易君左夫妇及易家多人陪同下,泛舟城郊南湖,展墓采菱。楚天辽阔,景物悦目,两位文豪欣然联句——

  郁:戎马余闲暂息机,易:南湖清露湿荷衣。

  易:采菱儿女歌清越,郁:展墓渔樵话式微。

  郁:十里波光流暑去,易:两船鬓影载香归。

  易:鲁阳戈在能挥日,郁:为吊张颠款寺扉。

  郁达夫虽是游玩景赏物,仍未忘记神圣的反法西斯使命,“鲁阳戈在能挥日”一语双关,既有挽留时光之意,更有驱日寇出国门之寓。

  郁达夫与汉寿籍画家刘寄踪同游三国时李衡种过木奴(柑橘)的汜洲,随后在刘家做客,即席赋成《戊寅秋避地汉寿,赋示家人之作》:

  并马汜洲看木奴,粘天青草覆重湖。向来豪气吞云梦,惜别清啼陋鹧鸪。自愿驰驱随李广,何劳叮嘱戒罗敷。男儿只合沙场死,岂为凌烟阁上图。

  郁诗多沉雄郁勃之作。此诗行间充溢着民族气节和为救亡不惜捐躯的壮怀。他还将后两句书写成两幅单条,赠与了刘寄踪。2001年这首诗被刻入“中国常德诗墙”,此为后话。

  9月的一天,郁达夫回忆数月前,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氏自长江战线归来,谈及(战士缺)寒衣与文人少在前线事(服务)”,即赋两首,抒发忧郁愤世的情怀:

  一洞庭木落雁南飞,血战初酣马正肥。江上征人三百万,秋来谁与寄寒衣?

  二文人几个是男儿,古训宁忘革裹尸。谁继南塘征战迹?二重桥上看降旗。

  此外,亦有《赠曾梦笔氏》的绝句:不合携家事远征,漫天风雨听鸡鸣;南行几断杯中物,此夕何妨尽醉倾。

  次年,郁达夫从新加坡寄回此诗的手书,可见他虽远在异国,仍在怀念汉寿友人。

  在湘北小城《回忆鲁迅》

  郁达夫在1923年2月就结识了鲁迅。王映霞曾回忆说:“郁达夫一生中最尊崇最可信赖的朋友,可以说就是鲁迅”;郭沫若也言:“郁达夫之于鲁迅,更有点近于崇拜。”鲁迅逝世了,犹于血色在黑暗中退去,呐喊在夜气里消散,一个民族失去了一把不屈的匕首与倔强的灵魂!郁达夫的悲痛也是所有国人的悲痛,他一直没写长篇回忆文字。避难汉寿期间,他接到香港陶亢德的约稿信,于是在8月14日开始撰写《回忆鲁迅》。在“序言”部分,他叙述了“骤闻鲁迅噩耗”的经过与惊愕,继而写出“鲁迅的葬事,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座纪念碑”,以及全国民众对鲁迅的哀悼之情,最后以沉痛的声音作结:

  “在这伟大的民族受难期间,大家似乎对鲁迅个人的伤悼情绪,减少了些了,我却想来利用余闲,写一点关于鲁迅的回忆。若有人因看了这回忆之故,而去多读一次鲁迅的集子,那就是我对于故人的报答,也就是我所以要写这些断片的本望。”

  在正文开头部分,他以质朴、细腻的文笔描述先生:

  “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序言”与正文仅写了4000字便停笔了,直到1939年7月在新加坡才完成《回忆鲁迅》全文。

  ……

  郁达夫流寓湘北小城,颇感有力使不出,闻知福州处于抗战前线,即致函福建省主席陈公洽,告以目前行踪,等候回音。9月中旬对方复电,催他去福州共商抗日大计。9月22日,他乘客轮只身奔赴闽土。至此,郁达夫结束了在汉寿71天的流寓生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