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故事 > 内容正文

我所亲历的抗日战争
来源:长江日报   2015-04-19 17:03:49

  李少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让我们一步步走向苦难的深渊。

   “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大举西进,迅速越过娘子关向太原逼来。太原危在旦夕。当时太原流传着一句话:“人马东西走,空死太原城。”大家都在准备大逃难。我家在太原,那时父亲已去世,我才6岁。母亲心急如焚,无奈之中,只好请叔叔带我们返回老家榆社县石花村,和叔叔一家生活在一起,艰难度日。不久,老家也成为日寇扫荡的重灾区。

   那时日寇宣扬“中日亲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实质上却是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对付日寇的扫荡,执行抗日政府的“坚壁清野”的战略号召,人民群众在鬼子到来之前将粮食和一切有用之物藏起来,或转移到安全地方,不让鬼子得到一粒粮食。

   尽管日子那样艰难困苦,乡亲们仍给八路军捐助公粮,让子弟兵吃饱了,去狠狠地打击日本鬼子。在日寇占领我们县城之前的一天,八路军的大部队开进了我们村,请村干部筹集一点粮食,并且希望能给些小米。村干部组织群众连夜加工,将谷子舂成小米,满足战士们的需要。

   这是我第一次看八路军的大部队。他们纪律严明,不进老百姓的屋子,晚上就露宿在房旁屋下。八路军的作风让乡亲们深受感动,也让幼小的我就深深领悟到,八路军才是我们穷苦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是人民子弟兵。我充满了对八路军的爱戴和向往。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麓,是抗日根据地,也是日寇重点进攻的县城。一天,一队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鬼子开进了我们村。他们在村后的山上布了哨,进村的所有路口都被封锁。然后鬼子挨家挨户翻箱倒柜、见鸡就抓、挖地搜索粮食。直到家家户户颗粒不剩,鬼子才带着抢来的粮食浩浩荡荡地离开。

   1940年农历五月,正值麦收季节。鬼子兵扫荡进村了。我家正在村口路边,大群大群的战马将我家的麦草糟蹋得一根不剩。这等于夏粮颗粒无收,毁掉了我们全家人几个月的口粮!

   在日寇占领榆社的两年多时间,是我最艰难的一段人生经历。生活、生产劳动的艰苦是难以忍受的。那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让母亲倒下了,最后病重去世。而年长的堂兄逃避在外,家中的田地全靠我和叔叔耕种,小小年纪我就要承担大人的劳作。日寇占领的这两年时间,我还要代替叔叔给日寇做民夫、干苦力,给鬼子挖壕修路、扛木头、挑水,切草、喂马等等。总之,所有的重活、苦活、脏活都是民夫干。在日本鬼子眼里,中国人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他们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稍一不慎,枪柄打来。我就这样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

   1940年秋季,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了惊破敌胆的“百团大战”,向城中日军发动了猛攻。在攻城战接近尾声,敌人开始仓皇溃逃时,我跟随大人爬上村中的山头,只见退出城的残敌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经过一天多的激战,牺牲了200多人,八路军终于攻下县城。

   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进行了全面的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年长的参加自卫队,妇女组织妇救会,儿童则成立儿童团,我还当上儿童团团长。儿童团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防范奸细。现在电影中儿童团都是手拿红缨枪,而我们村太穷了,我们的武器就是一根酒杯粗的木棍。

   1944年中秋节刚过,我就离开叔叔家来到和顺县横岭参加了革命。这时,我只有13岁。

   在革命大家庭中,我们与大人平等相处,不论年纪大小,正式场合一律同志相称, 有时候,大人们也亲昵地称我们是“红小鬼”。

   1945年1月22日,日寇偷袭了中共太行二地委和太行二专员公署所在驻地堡下村,进犯了横岭。我们很快疏散开来,人员没有什么损伤,但丢了一匹马,其他财产也受到了损失。这是我参加革命后遭遇到日寇的一次扫荡。

   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1945年3月,我们迁往左权县城,在左权县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告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整个县城的人民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之中。是啊!这个日子来得太艰难了,为了这个日子的到来,中国人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本文摘编自作者万字长文《我所亲历的抗日战争》)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未经对证核实,本站只提供传播途径,文章只代表原作者立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