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提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着宣传工作的指导。山东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联系山东工作实际,将抗战宣传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中共中央对宣传工作及时正确的指导,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的蓬勃发展。
▲《大众日报》对山东根据地的报道
山东控扼津浦铁路,北为京津门户,向南则是华中腹地,东临渤海和黄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为保存实力,面对日军压境时却态度游移,甚至在日军尚未渡河时即下令军队和省政府向鲁西南撤逃,不战而退。由于韩复榘的消极抗战,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山东数十座城市,国民党在山东所建立的统治迅速崩溃。
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共合作的达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进一步完善。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中共山东地方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也及时提出了统一战线工作宣传要求,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在《目前战争形势及我们的当前任务》的报告中,号召“坚持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驳破坏统一战线的言行。1940年1月,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政治部关于组织进步力量的决定,要求开展群众的普遍的动员组织工作。为完成这一工作,分局抽调一些干部脱离一切军政,长期参加“动委”与“抗协”工作,招收大量青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工作。
1942年春,刘少奇来到山东后,在领导干部中紧密联系工作进展,逐步开展了关于统一战线思想的学习检查工作。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山东党组织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领导干部认识到“政策是团结群众与各阶级人民的因素。我们政策正确,便能团结各阶层人民去进行有效的抗日斗争,否则便会犯错”。结合工作总结,山东的领导干部更加明确了统战工作的方向,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要求:“加强疏通工作,调整友我关系,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在深入开展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山东分局着重宣传了完善统一战线的意义,“三三制”的实行也使抗日民主政权统一战线基础进一步加强。这一阶段的统一战线宣传,保持了以往统一战线宣传优势基础,取得了更加突出的进展。
宣传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调节农民与地主利益的最恰当的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债主减租减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农民的生活,以调动农民抗日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民在减租减息之后,向地主债主交租交息,照顾地主的利益,保障地主的地权和财权,以争取地主阶级站在人民抗日一边,这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0年8月,山东省“战工会”成立,在抗日民主政权扶持下,许多行署级的根据地都颁布了五一减租、分半减息的法令,以党政军的名义,在根据地普遍宣传执行。9月,省“战工会”宣布没收大汉奸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禁止地主对农民进行中间剥削,提出了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在新区实行五一减租,在老区实行五二减租,保障农民永佃权,增加工人工资,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原则。
为贯彻减租减息,各地工作团、队、组深入到广大农村对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
第一是开展关于谁养活谁的问题教育。让农民认识到不是地主养活穷人,而是穷人养活了地主。二是关于地主的土地是从哪里来的?工作组向广大农民群众讲述了许多地主的发家史及农民的破产史,农民了解了土地本来不是地主家的,而是地主通过巧取豪夺剥削来的。三是宣传劳动创造世界。工作组向广大农民说明了土地、农具、肥料等都是死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劳动才能打出粮食,通过工人的劳动才能造出机器,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劳动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人。四是组织农民讨论为何地主不出力气,土地财产却越来越多,穷人每天累死累活却一贫如洗?这场讨论使农民认识到了阶级压迫和盘剥的存在。
第二是开展倘若组织起来谁力量大的教育。在明白了“是谁养活谁”的问题以后,农民思想上的主要障碍是看不到自己阶级的力量。针对这个问题,各地工作组适时向农民进行了组织起来力量大的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育。世界上到底还是穷人多,地主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穷人团结组织起来,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就不怕地主欺压,也就能打下穷人的天下。经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广大贫雇农、佃农打消了原来许多的顾虑,积极投入减租减息的斗争中去,“双减”斗争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反抗日军的奴化教育
山东伪政权是日军的傀儡政府,在其统治区所推行的文化教育,带有明显的奴役色彩。1941年春至1942年秋,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治安强化运动”,在此期间,各种社教机构大肆进行宣传鼓动活动,伪政权将其称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攻击的“思想战”。因此,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反奴化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反奴化教育同日伪军的奴化教育是针锋相对的。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明确提出:“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面对日伪军疯狂的军事和思想侵略,根据地克服了极大的物质困难,一方面积极组织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和反“清剿”,另一方面及时在根据地展开反奴化教育的斗争。考虑到各敌后根据地严峻的斗争形势,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反奴化教育方式。在根据地发展抗日伪装小学(抗日两面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地下小学);动员群众以“收成不好,上不起学”;或者“家中缺少劳动力,让孩子在家干活,否则吃不上饭”等为由不送子女去日伪小学上课。无法争取的,就发动学生家长采用合法手段撤换反动教师。此外,还开展组织大规模的“军民誓约”运动,对军民进行民族气节教育。
在进行反奴化教育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为此,根据地党组织在开展“军民誓约”运动的同时,也为增强少年儿童的抗日爱国意识广泛开展了“五不运动”,教育儿童遵守“五不誓约”:“一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二不报告地洞和粮食,三不报告干部和八路军,四不要敌人的东西、不上敌人的当,五不上敌人的学、不参加敌人少年团。”通过“五不誓约”活动,很好地教育了根据地的广大儿童,从小培养起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反抗精神,彻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从根本上泯灭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如意算盘。
宣传教育的具体举措
新闻宣传。抗战之初,中共山东分局和各个抗日民众团体及时创办报刊,编印传单,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影响较大的是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的《抗战日报》和中共胶东特委创办的《大众报》。1937年底之前,中共昌邑县委所创办的《抗战简报》、济宁县各界抗战后援会创办的《抗战新闻》、中共东平县工委创办的《抗日救国周报》、民众办的《青岛时报》、枣庄各界抗敌后援会创办的《抗敌日报》、中共鲁西北特委创办的《抗战日报》等报刊相继印发。这些报刊迅即呼喊出山东人民反抗外敌的战斗的呼声,有力配合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8年,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创刊,1939年,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大众报》《大众日报》始终配合胶东区党委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抗战初期着重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后来着重宣传团结、抗战、根据地建设及工农青妇群众运动。1940年之后重点宣传对敌军事斗争、反顽斗争、减租减息、参军支前、大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及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该报配合抗战形势不断改进提高,增加印量,成为深受欢迎的报纸。八路军胶东有关部队创办了《军人周报》《抗战报》《抗战日报》,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创办了《总动员》,这些报刊的陆续面世,为斗争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在抗战爆发的烽火硝烟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首先诞生于各地武装起义部队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创办了几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模式的军政干部学校。这些学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较成熟的课程体系,虽然每期学习时间较短,但学员的军政素质提高很快,毕业分配工作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进入角色,迅速成为党政军各部门的骨干力量。
学校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1944年8月所做的统计,胶东全区设小学3814所,在校生达到47万余人,创历史新高。同时其他各地区的小学教育也呈现出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在这一时期,群众教育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通过组织男青年夜校(民校)和妇女识字班等多种教育形式,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注重把教育与战争、生产需要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战争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教师和小先生,使群众教育得到了极大普及。虽说农民上庄户学、民校、识字班所学到的文化知识有限,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启迪了他们的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抗战爱国的政治热情。广大农民以参军、参战、生产、支前等各种形式参加抗战,使抗日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众力量的源泉。
文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发生深刻变化,提高了深入生活与工农相结合的自觉性,文艺戏剧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地文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随着抗战形势好转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全省抗日军民物质生活开始好转,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广大工农迫切要求新的文化生活,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迎来繁荣时期。各地区剧团、宣传队不断增多,新作品不断出现,如贾霁的多幕剧《丰收》,李林的多幕剧《双喜临门》《谁养活了谁》,苏伟的《检讨会》,王杰的《永远跟着毛泽东走》《懒汉回头金不换》,战士剧社集体创作的多幕剧《分家》,王汝俊的多幕话剧《铁牛与病鸭》,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多幕话剧《群策群力》和《雨过天晴》等。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发展起来。伴随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的开展,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巩固,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文艺活动逐步繁荣起来,成为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山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事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团结报》2024年2月8日文史周刊8版
作者:张 宇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