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中共党员牛连文到巨西,与姚店村傅正德等一起组建了抗日武装十一支队。5月,巨野农村第一个中共支部——张楼支部建立,张超任书记。1939年3月,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到巨西,在大张庄举办抗日训练班,打鬼子除汉奸,消灭不抗日、专反共的邱国瑞。7月,巨、嘉、汶、郓四县边区人民抗日救国会和游击基干大队建立,王中祥任救国会长,王绍一任秘书长,王传志任大队长。春天,巨野第一个抗日区政府——六区(龙堌)政权建立,区长王洪均。同年秋,巨野七区(太平)抗日政府建立,区长王玉林。11月,中共巨西工委、巨野县抗日政府和十一独立营建立,王文任工委书记,吴克任县长,王绍一任县政府秘书兼十一独立营营长。从此巨野的抗日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十一支队
1938年春,曾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部庶务主任的中共党员牛连文(后任巨南五县联办主任),受范筑先委派到达巨西姚店村,找到曾任国民党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军械处长的傅正德,商议组建第十一支队之事。傅正德积极响应,立即和牛连文一起到大义、东营、赵庄和柳林、徐堂等村,先后找到了刘鸿光、邱永凯、徐超胜和赵永臣等抗日骨干分子,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和组建新军即十一支队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发动组织,到6月份,发动爱国青年200余人,以范筑先部队的番号,组建起第十一支队。牛连文任支队党代表兼司令员,傅正德任支队参谋长,并代理副司令员。下辖两个团,邱永凯、刘鸿光分别任一、二团团长,部队集中在龙堌集进行军训。此时的巨野抗日活动是公开的。因为国民党县政府已逃离县城,日军驻扎在济宁,虽不断来巨野窜犯骚扰,但巨野尚未驻日军。所以军训开始后,牛连文、傅正德他们一边组织军训,一边到附近村庄召开抗日(参加十一支队)家属和青壮年座谈会,宣传共产党全民抗战的主张,进一步动员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为抗日救国出力。并在姚店村东大庙里召开有周围村庄各界人士参加的抗战座谈会议,牛连文宣讲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傅正德宣读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当场就有二十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新成立的十一支队。不久,部队发展到400多人。同年秋,支队北上鄄城红船集,进行进一步整编整训。
12月2日,十一支队接上级命令,移驻冠县待命。3日,支队决定由牛连文司令率先头部队先走,傅正德带支队随后。不料,在十一支队和新组建的十三支队途经鄄城时,国民党濮县县长姜鸿元企图对其收编,为此发生冲突,姜鸿元在冲突中毙命。范筑先部参谋长、反共分子王金祥借机发难,突然调兵围攻他们,支队被迫突围。结果十一支队司令牛连文被软禁;十三支队负责人王青云、汪毅(二人均是共产党员)被捕后,被王金祥下令杀害(此即著名的鄄城事件)。十一支队被冲散后,牛连文通过关系指示傅正德等为保存实力,尽量收集冲散人员,返回巨野,参加地方抗日武装,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二、中共巨野第一个基层支部——张楼党支部成立
1938年5月下旬,巨野县六区即龙堌区张楼党支部,经中共郓城中心县委批准,由张超(原名张兴钦,1938年5月入党)创建成立。张超任支部书记,张西作和张兴冉(系张超的胞兄,1941年接任支部书记)任支部委员,隶属中共郓城中心县委。1939年起,党支部又发展了本村的张兴伟、张华(原名张洪义)、张洪笃、张兴金和邻村的刘彬(原名刘景文)、刘广连、刘广居等7名党员。该党支部,在郓巨工委(1939年春建立)书记杨海鹏和赵魁忠(即王文,建国后曾任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负责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和革命群众,在日伪疯狂屠杀“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气焰十分嚣张的情况下,贯彻执行党的指示,围绕抗日救亡斗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者把侵华战争的魔爪伸向我巨野大地,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县人民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敌人的暴行,支部书记张超忧心如焚,怒满胸膛。他满怀爱国激情,不计个人安危,为抗日救国四处奔走,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口号。他宣传活动的范围北到郓城县的黄安、商庄、丁欧庄,西达菏泽市刘寺一带。通过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在当地各阶层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激情。如刘寺村的开明士绅刘广模、刘广涛主动为抗日救亡斗争捐款献粮;刘垓村村长刘兆佃自动捐长枪1支。
1939年春,张楼党支部在中共郓巨工委的指示和领导下,积极协助筹建巨野六区建抗日区政府,书记张超了解其表兄王洪钧(田桥乡邬官屯村人)有爱国热情和敢作敢为的胆略,同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能担当抗日区政府区长的重担。于是便积极作王洪钧的思想工作,王洪钧表示,愿意担任抗日区长之职。1939年春天,我县第一个抗日区政权——巨野县第六抗日区政府在田桥乡邬官屯村宣告成立。区长王洪钧,区队指导员赵申忠(郓城县赵楼乡赵楼村人)、副指导员张兴冉(兼张楼地下交通站交通员),区队长王高营。隶属中共郓巨工委领导。
张超同志经常把自己家里作为党的领导同志杨海鹏、彭挺(即李云川,建国后曾任国家劳动人事部副部长)、赵魁忠、赵力忠、毕天增等活动基点。自己与全家人则冒着被日伪、国民党特务杀头和抄家的危险,全力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毫无条件地为领导和同志们提供食宿方便。
1939年,郓巨工委决定在张楼村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并指定张兴冉同志为党的地下交通员。交通站设在张超、张兴冉家里。为了工作的需要,上级党组织还给配备了专用自行车。交通站设立后,张兴冉牢记党组织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从1939年到1941年冬,根据敌情变化,分别采用带礼品走亲戚(礼品下面藏着党的秘密文件)、赶集买卖粮食(党的文件放在布袋内的粮食中)和黑夜突击传递(即利用晚上钻敌人岗哨的空子)等办法,机智勇敢地完成了党的秘密通迅任务,准确、及时地把党的文件送给下一个党的地下交通站。
为了分化瓦解日伪乡政权,为党提供日伪方面的活动情报,经工委书记杨海鹏同志批准,张超、张兴冉二同志先后担任过伪乡公所文书职务。他二人在担任乡文书期间,利用工作之便,为争取伪乡长张荣生支持抗日和收集日伪活动情况,做了大量的工作,张明确表示拥护我党抗日政策。所以尽管该村属日伪统治区,但他从不干涉我抗日政府的筹粮、筹款等项工作,所要粮款,都是如数交纳。同时在日伪特务面前从未暴露过我地下党员的活动。
张超、张兴冉多次利用在伪乡公所担任文书的公开身份,深入敌伪组织内部,了解敌情,为党提供了很多日伪方面的活动情报。1941年秋,该党支部根据张兴冉同志了解的情况,画了日伪在龙堌驻防的形势图,由张兴冉和张西作一同交给了上级党组织。
张楼党支部注重在斗争中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的队伍。到1945年8月,党员发展到15人,除1940年以前的10名外,又发展了张兴顺、张兴亮、张振瑞、梁学恩、张洪庆5名党员。同时,还培养教育了一批有觉悟的青年积极分子,为进一步壮大党的队伍准备了后备力量。
《烽火春秋》由巨野县政协文史委于2017年编著,全面、客观、系统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巨野的重大历史事件,回顾了巨野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排除万难、战胜敌人的历史功绩,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