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通教育工作
1938年8月,胶东公学成立。12月并入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同时还成立了数处小学、一处中学。1940年,全省建立了近1万所小学,有40万儿童接受了教育,在职小学教师已达到1.3万余人。建立了数处中学,吸收学生1000余人。1941年后,小学教育日益走向正规化,中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44年,根据地确定了教育改革的方针,建立了教育辅导团制、中心学区制、教学实验区、教育联席会议等制度,并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教师队伍中开展了整风。通过大力筹划教育经费,部分实行了免费教育。
小学教育
每村建立1处小学,每乡建立1处中心小学,启发儿童民族意识,训练儿童抗战技能,增进儿童基本知识,提高儿童学习能力,养成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生产热忱,培养儿童服务精神。从1941年开始,小学教育在各地区均取得较快发展,在一些中心根据地发展更为迅速
中学教育
1个专区必须设立1处中等学校,有条件的可设公学,1个行政区设立1处公学。除一般文化课程外,均开设抗战理论、军事训练、民众运动、社会科学概论等课程,并要求学校参加抗战、生产、社会服务活动。胶东区计有13所中等学校。其他地区,一般有1至2所中等学校。向党政军各部门、各行业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材,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补充形式
社会教育工作
县设民众教育馆,区、乡设中心俱乐部,村设俱乐部。要求广泛开办识字班、夜校、补习学校、短期训练班,设立图书馆,组织流动图书馆等。每年开展的冬学运动,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后来,季节性的冬学也改为常年性的民校。社会教育把文化教育和抗战教育、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各项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40年全省共建立了14个县民众教育馆和12个巡回教育团,各地普遍建立了民众学校、识字班、识字小组。l940年10月1日,山东各界救国联合总会发出《关于积极开展冬学运动的通知》,冬学运动在抗日根据地逐渐开展起来。1940年12月,《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颁发,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1941年以后,特别是1943年后,社会教育广泛开展,在根据地形成全民性学文化热潮。1944年后,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教员把较多时间用在了成人教育上。群众教育的内容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与战争、生产及中心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男女成人班、青年班、午校、夜校、半日班、读报组、通讯组、集市宣传等。
干部教育工作
1938年6月,为了培养各方面急需的干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孙陶林为校长。1939年9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建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徐向前兼任校长,朱瑞兼任政治委员。1939年11月,原在晋东南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开赴山东敌后办学。1940年1月,第一分校抵达鲁中沂蒙山区,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委员。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1941年以后,特别是1943年后,在职干部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1945年2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设立了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黎玉兼任院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