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江苏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来源:《中共江苏地方简史》   2022-12-09 09:08:16

  由于国民党政府严格限制抗日进步力量的发展,江苏各抗日根据地的一些地区在创建初期并未建立自己的政权,而是在征得国民党地方当局同意的情况下,建立了抗敌自卫会和抗敌动员委员会等群众团体,从事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及慰劳军队等工作。国民党在华中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后,刘少奇率领的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苏皖边区的新四军、八路军坚决实行武装自卫,并大刀阔斧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苏南、苏中等地的党组织也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当形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机关。

  参照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江苏各根据地一般实行参议会——行政委员会——行政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的政权体制。其中参议会是根据地的最高权力机关,行政委员会是根据地政权的最高执行机关,行政公署则是行政委员会设立的政务机关即办事机构。在政权构成上坚决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三三制”的原则,实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力量,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从实施情况看,一般是首先建立起比较统一的各级行政机关,担负发动和组织根据地人民抗战的领导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召开参议会。

  苏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成立江南行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主任,下辖六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因日伪开始在苏南东路地区“清乡”,建政工作被迫中断。1943年3月建立了苏南行政公署,江渭清任主任,下辖13个县级政权。苏中根据地于1941年3月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1942年5月改组为苏中行政公署,管文蔚任主任,下辖4个专区和1个特区。在苏北根据地,1941年9月盐阜区行政公署成立,宋乃德任行署主任,下辖9个县政府。1942年3月,淮海区行政公署成立,李一氓任行署主任,下辖8个县政府和1个县级办事处。1942年5月16日至24日,淮海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12月下旬,盐阜区首届参议会在阜宁召开,出席会议的参议员141人是按照“三三制”原则民主产生的。会议选举黄克诚为参议长,党外人士宋泽夫、庞友兰为副参议长,曹荻秋当选为行署主任。1945年7月,盐阜、淮海两区合并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李一氓任主任,曹荻秋、计雨亭任副主任,原盐阜、淮海两个行署分别改为专员公署。

  淮南根据地于1941年1月13日召开了津浦路东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出席会议的参议员共130人,其中开明士绅和各界人士占50人,会议选举邓子恢为参议长,党外人士朱雨江、赵坚为副参议长,并选举邓子恢为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主任。1942年1月,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行署主任。淮北根据地于1941年8月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刘瑞龙任行署主任,下辖10个县政府。1942年10月10日,淮北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共239位参议员出席会议,会议选举刘子久、吴静宣分别为正、副参议长,刘瑞龙任行署主任。

  江苏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立以后,都根据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了本地区的施政纲领。实行新民主主义政治,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普选;保障并扩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调节各抗日阶级和阶层相互之间的利益;建立司法制度与健全司法机构;对罪大恶极的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改变了国民党统治下万马齐喑的专制局面,使根据地呈现出民主、团结、进步的新气象,因此也赢得了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尖锐复杂的三角斗争环境,各地一般先建立区、县以上各级政权机构,对乡以下的基层政权仍然保留了原来的保甲制,并留用了大多数的乡、保长。因此,一些地区基层仍为封建势力所把持,民主政权的基础尚不牢固,政府法令的贯彻受到影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为此,江苏各根据地按照华中局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基层政权的改造工作。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改造,一般采用乡选制,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民意机关和乡、村政权。已实行减租减息、群众已经发动的地区,各乡镇一律实行代表制;已实行代表制的地方,一律取消保甲制,实行新乡制;新开辟的地区进行人事改造。乡选前,各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介绍保甲制和代表制的不同以及进行乡选的意义、方法、步骤等。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农民群众普遍组织起来,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认真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乡长、区长。至1944年8月,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基层政权改造的成功,废除了封建的保甲制度,削弱了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社会基础。

  在经济建设方面,为了打破日军的经济掠夺和封锁,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下,从减租减息入手,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广大人民生活。从1941年到1944年,苏中根据地在13个县、796个乡的范围内实行了“双减”政策,累计减租田亩2683956亩,减租粮食442819石,受益佃户278989户。1944年夏秋,淮北根据地减租减息已成为业佃双方共同遵守的法规,899个乡共减租退租112118石。这对改善贫苦农民生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推行“以战养战”政策,疯狂掠夺战争资源,根据地军民在吃穿用等方面发生严重困难。1942年初,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把发展生产作为巩固根据地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普遍进行减租减息,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各根据地党组织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和计划,自1943年夏秋起,带领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各级政府从群众的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大生产的顺利发展。一是发放贷款,增加农业投资。1942年江苏各地普遍遭受旱灾,使1943年春耕备耕工作出现困难。各级政府尽管财力有限,但仍然及时发放扶贫救灾贷款。盐阜行署发放农贷1200万元(抗币)、赈灾粮30万公斤;淮海行署发放贷款和救济款1000万元(法币);苏中四分区一次发放扶贫救灾粮1.5万石。二是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942年至1944年的3年中,盐阜区共垦荒100多万亩;三是推进互助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各地积极推广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互助合作的经验,成立了变工队、短工队和互助组等多种劳动合作组织。四是挖塘筑堤,兴修水利。治理淮河水患和改造盐碱地两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淮北行署领导人民投入治淮工程,仅1944年春,全区就开挖河道2113公里,受益田亩达37892顷。盐阜区开挖8条河道,使10万多亩盐碱荒地变为良田。五是扶植手工业和工业的发展。各根据地大力发展纺织业,开展群众性的纺织运动。此外,新四军各师、旅还建立了兵工厂。大生产运动对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保障军民供给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华中局要求,江苏各抗日根据地还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财经制度。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废除苛捐杂税,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为同日伪的经济掠夺作斗争,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抗日货币。到抗战胜利时,江苏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共有120多种,形成了独立的金融货币体系。

  江苏各抗日根据地一直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各地通过出版抗日报刊,创办抗日文艺团体,进行文艺宣传活动,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坚定人民群众抗战胜利信心。中原局在盐城创办《江淮日报》,华中局创办党刊《真理》;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出版了《抗敌报》《新民主报》;苏南根据地出版了《前进报》《大众报》;淮北根据地出版了《团结报》,等等。江苏各抗日根据地还把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制订了许多发展教育的法规和条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据1944年的统计,盐阜根据地有小学1186所、在校学生67453人,中学及中等专门学校13所、在校学生1878人。苏南根据地有小学895所、在校学生75611人,中学34所、在校学生4452人。1944年冬,华中局还创办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最高学府华中建设大学,开设民政、民运、财经和文教4个系,为根据地培养了抗日骨干力量和建设人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