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潭村是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临泽镇的一个村庄,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革命老区、红色热土上,留下了一段段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1942年7月8日,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当时的董潭乡民族解放村成立,新四军流动兵工厂、被服厂曾驻扎该村,高邮县委行政扩大会在此召开。在党的领导下,抗日军民打过闷水草坝头,筑过穿荡土公路,建过民兵基干队,对敌斗争捷报频传,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敌后抗战的辉煌战果。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董潭村一名被称为“铁小伙”的民兵队队长史善元,带领民兵和村民利用芦苇荡打游击,他的故事广泛流传。史善元,1923年7月出生在董潭村,1942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时任高邮县委书记李健要挑选一位身手敏捷、熟悉地形的通讯员,结果挑中了敢打敢冲的史善元。在写介绍信时,李健误把他的姓写成了“施”。后来李健牺牲,史善元决定改姓为施,以此纪念李健。
1946年10月,以董潭匪乡长史某高、中队长朱某棠为首的地方反动武装在董家潭(今董潭村)肆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为斩断敌人伸出的魔爪,1947年6月,高邮县行动大队队长董必成选派熟悉地形的施善元和葛殿金两位同志,到董家潭侦察敌情。两人摸清敌情后,由施善元返回汇报了董家潭敌人的情况。在董必成的指挥下,高邮行动大队兵分两路向董家潭进发,采用两边夹攻的方法消灭敌人。东路由施善元等人带领一支队伍,快速迂回到董家潭北边的木桥附近,进入阵地后率先发起战斗,枪声、号声齐鸣,敌人一时吓破了胆,慌乱一团,第三匪保长祝锦松被当场活捉。西路部队听到战斗打响,立刻猛冲猛打,俘虏反动自卫队队员史某、陈某以及叛徒史某等7人,击毙敌人1名,缴获步枪7支、子弹1000余发。
董潭大桥 史德元 摄
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作董家潭战斗,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人民群众的威风,捣毁了敌人设在此地的一个反动巢穴,从此,反动武装再也不敢盘踞骚扰董家潭了。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铁小伙”施善元为原型,在董潭村实地拍摄了战斗故事片《湖上的斗争》,艺术再现了董家潭战斗的部分情节,董潭村由此闻名全国。
为了纪念董家潭战斗的胜利,董潭群众将战斗发生地的一座木桥命名为董潭桥,2005年由当地政府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并改名为董潭大桥。
1951年,施善元作为全国英模代表赴京出席国庆观礼,两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施善元曾一再强调,“铁小伙”并非指他一人,而是那一个时代群体的艺术形象,包括了很多当时的革命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董潭村先后有25位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董潭村也有着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英雄为了革命前赴后继,据《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红色临泽》书中记载,董潭村在战争年代有文字记载的英雄多达32人。
“芦花放,稻花香,岸柳成行”,这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正是当下董潭村的美好写照。昔日的芦苇荡,在敢做敢想的新董潭人手中成了今天的富庶绿洲,这里一跃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养殖的典型,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2022年底,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89万元,成为临泽镇第一经济强村。近年来,董潭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江苏省生态村,打造董潭生态旅游区,走上了强村富民的道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