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江苏抗战 > 内容正文

扬州档之抗战系列(二)| 江边激战 浴血奋起歼日寇
来源:扬州档案   2025-10-18 16:16:52

  扬州是一座临江城市,瓜洲、六圩、十二圩等古镇沿着江边排开。六圩,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长江的雄浑与运河的温婉在此相拥,浪花碰撞的刹那,仿佛听见千年漕工的号子与铁驳船的汽笛在时空里交响。六圩的灯塔,恰似江河之眼,眺望着江河的浩荡与人间的守望。灯塔公园,风景优美,临江远眺,江山如画。抚今追昔,当年在这里,曾响起抗战枪声。

  鬼子才登岸就遭迎头痛击

  扬州六圩东临大运河,南与镇江隔江相望,是一处具有江防功能的军事要地。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11月11日,上海沦陷。日军沿沪宁铁路北进,12月6日,日军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包围。12月13日凌晨,日军第11师团第10旅团从镇江坐船北渡,在长江渡口登陆,企图在天亮前攻占扬州城。但骄横的日军遭到扬州军民的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在长江边上,扬州军民打响了保卫家乡的抗战枪声。指挥这场战斗的,是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常恩多。“卢沟桥事变”发生,常恩多率领东北军第57军第111师开赴抗日战线,担任长江下游北岸靖江、南通、泰县等几个县的戒备。

  上海失守后,日军沿长江而上。当时,位于江北一带进行防御的只有东北军第57军111师孤军作战。将士们怀着国恨家仇,奋力杀敌。连日激烈作战,部队还未来得及休整,师长常恩多便接到了赶到扬州江边地区进行沿江布防的命令,他立刻率部昼夜兼程数百公里,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他们严阵以待,布下防线。

  常恩多是一位爱国将领,对中国共产党向往已久。抗日战争期间,他多次支援八路军、游击队。1939年,常恩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恩多部队与别的国民党军队有所不同:战士们的肩膀上均佩有“扬开多”字样的三角形臂章(扬:扬子江;开:军长缪激流,号开源;多:师长常恩多),所以扬州当地百姓称他们是“扬开多”部队。

  常恩多带领部队很快赶到江边,部署警戒线。战士们挖战壕、筑工事、埋地雷,严阵以待,随时准备阻击登陆的日军。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天色微明,江雾蒙蒙。在施家桥都天庙废堡和六圩渡口一带的宽阔江面上,悄然出现了鬼魅般的魔影——数艘敌舰载着大批日军和坦克,朝岸边悄然驶来。当时,鬼子的如意算盘是趁着天黑悄悄登陆,然后突击前进,赶在天亮前占领扬州城。

  但日军没有想到,他们才登上岸,还未辨清方向,就遭到早已埋伏好的中国军队迎头痛击,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就在日军第一波登陆艇抵近浅水区的刹那,寂静的江堤、废弃的芦苇荡、甚至伪装成土丘的掩体后,骤然喷吐出炽烈的火舌,日军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编好队形,就遭到了迎头痛击。江堤上的重机枪发出沉闷而持续的低吼,轻机枪精准地点射,步枪沉稳地弹压着敌人。巧妙布置的多层交叉火力点,让狭窄的滩头成了无遮无拦的战场。尤其是一些隐蔽在堤坝高地的制高点,火力尤甚。日军顿时死伤遍地,东西鼠窜。扬州人民抗击日寇,保卫家乡的战斗就此打响。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寇,临危不惧

  被中国军队枪林弹雨打蒙了的日寇,重新整顿队伍后,在舰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设在长江沿岸的我军阵地猛扑。师长常恩多命令预备队662团一部,将仅有的两门平射炮布置在指挥所两侧,猛轰进犯的日军坦克。顿时阵地上炮火轰鸣,子弹横飞,硝烟弥漫。战斗陷入反复的拉锯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停泊在江面上的日军大口径舰炮,对中国守军造成极大威胁,常恩多部队伤亡惨重。战至当日上午9时许,日军占领了都天庙和六圩渡口等阵地,并出动十几辆坦克沿扬圩公路直扑扬州城。常师长率部坚守林家洼阵地,阻敌前进,然后再逐次撤退。这林家洼位于扬州城南4公里处,是一片开阔地,利于敌机械化部队推进,却不利于我军阻击。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寇,常恩多临危不惧,他将部队分散在扬圩公路两侧的褚坝、邓庄和陈庄一带继续阻击日军。战士们利用集束手榴弹组成火力网,炸得日军坦克接连起火。日军尽管装备精良,但寸步难行。

  战斗最激烈时,从指挥所观察孔已经可以看到日军的坦克一边炮口喷着火舌,一边高速冲过来。常师长冒着弹雨赶到平射炮阵地,亲自操炮,摇动手柄,降低炮身,通过瞄准镜将炮口对准碾压上来的日军坦克,猛地拉动火绳。只听平射炮发出“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呼啸着冲出炮膛,几十米外的日军坦克顿时蹿出浓烟烈火,敌人的进攻又被打下去了。

  由于东北军111师的激烈抵抗,登陆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当晚没敢继续攻击。常恩多率领的将士们,用血肉铸成了牢不可破的长城。

  中国军队不仅严防死守,常恩多还派出几个夜袭小组悄悄摸到日军阵地,约摸十多分钟后,漆黑的江边突然响起手榴弹的激烈爆炸声,团团火光闪耀,伴随着轻机枪的猛烈射击,传来日军的惨叫声,他们被打得措手不及。又过了一会,夜袭组的战士们肩扛手提着战利品,跑回了阵地。这边,我军夜袭凯旋;那边,扬州城里的支前队和救护队也忙碌着送来弹药和干粮,同时抬下伤员。

  14日一早,从上海方向飞来3架日本军机,对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日军每次发起攻击前,都是用飞机和舰炮猛轰,然后坦克开路强攻。几个回合下来,111师的两个营便伤亡惨重。

  民众冒着枪林弹雨支援

  在六圩抗登陆反击战中,第111师广大官兵在师长常恩多的指挥下,英勇杀敌,激烈的战斗从13日凌晨一直持续到14日中午。

  广大扬州民众冒着枪林弹雨,主动支援前线。男人们或推着装满弹药的独轮车,在田埂上奔走;或抬着担架迎着炮火,往后方抬伤员;更有大娘小媳妇们在各自的家里烙面饼,供前方将士吃,充分展示了扬州军民齐心抗日的不屈精神。

  由于东北军111师坚守沿江阵地,狠狠打击登陆日军,有效滞止了日军大本营包围南京城的计划。与此同时,南京城里的中国守军经过几天惨烈战斗,也开始分批从下关码头渡江西撤至安徽,或由仪征等地渡江北上,到达江淮地区。日军妄想快速攻占扬州城,再向西实行战略大迂回,从而切断津浦铁路,扎紧合围南京口袋的阴谋,遭到了破产。

  而今灯塔公园可览江山风光

  当年打响扬州抗战枪声的地方,如今已经化身风光优美的灯塔公园。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灯塔公园,恰似摊开在江河十字路口的竹简,以八大景观为墨痕,书写着水运文明的壮阔史诗。

  两座灯塔遥相呼应,新塔“江河之眼”刺破云霭,66.9米的塔身镌刻着京杭运河江苏段669公里的悠长;46.1米高处悬着的灯笼,将苏北段461公里的稻香与帆影凝成光箭,在夜雾中劈出十里银练。东侧老塔,飞檐斗拱间仍存1985年的风骨。如今两塔并肩,新光吻古檐,科技与传承在潮声中相视而笑。

  “虹桥卧波”处,朱栏似长虹饮涧,江南的灵秀在倚虹亭的飞檐上凌空起舞。凭栏北望,“扬帆起航”景区的镜面水景倒映天光。转入“竹林曲径”,弧形景墙如文人广袖拂尘,翠帷深处忽见江天洞开,长江的雄浑与运河的温婉在此缠绵,润扬大桥的钢索正将夕阳纺成金线,对岸焦山如青螺浮浪。江山风光,无限美好。

  档案一

图片

日军侵华照片

  这是一张扬州老照片馆提供的照片,拍摄于1937年,在长江的水面上,近处可见日军拥挤在一艘战舰上,他们手持钢枪。而在远处,还能看到几艘战舰,正从镇江向扬州江边驶来,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档案二

图片

常恩多将领照片

  这是一张常恩多将领的照片,眉眼中展露出坚定的抗日决心。常恩多是辽宁海城人。青年时代,怀着救国济世的雄心参加奉军。“西安事变”中,率部迫蒋抗日,为达成协议赢得时间。1937年,日军从六圩登岸时,正是他率领中国军队进行了迎头痛击。抗日战争期间,他常以“团结友军,亲如兄弟”的口号来号召和鼓励国民党官兵和八路军之间密切往来,并且在给养、枪械、弹药等方面,支援八路军、游击队。193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常恩多率部加入八路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