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多战机从扬州西郊机场起飞
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政府就未雨绸缪。其中,就计划在长江北岸的扬州修筑一座军用机场,以便一旦上海爆发战事,中国军机便可在一个小时之内飞抵上海,从空中打击侵略者。这也就是1935年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扬州赶修一座军用机场的来龙去脉。
淞沪战役发生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犯,中国军队在阵地里沉着应对,用密集的火力给予进犯者狠狠打击。与此同时,中国空军战机从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机场起飞,轰炸扫射侵占上海的日本军队,使其死伤惨重。
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几百架飞机,大多数是从国外购进,飞机维修零件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多国机”,给后勤补给和维修造成很大麻烦,很多飞机因为缺少零部件而无法升空,只能在机场“趴窝”。为适应作战需要,中国空军机构进行了调整:在航空委员会下面新设立了空军前敌总指挥部。1937年8月13日14时,中国航空委员会下达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指令;规定各部队应于14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出击位置,完成攻击前的一切准备。命令中同时规定了各部队的出击地点。其中,扬州西郊机场为空军第五大队的起飞地。
中国空军积极参战。中国空军各大队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扬州、太原、南昌等城市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空战。英勇的空军将士们用热血和生命打击日寇,书写了中华民族誓死抵御外辱,坚决消灭侵略者的碧血长空史。

扬州西郊机场(资料图片)
中国战机英勇抗击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由杭州、南京、扬州等地机场起飞,分批轰炸上海被日军占领的军事据点和船舰,我机安然返回。同日,日军机分批袭击杭州和安徽广德机场,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率驱逐机27架进行拦击,击落日寇“96式”轰炸机3架。
中国空军轰炸上海日寇占领区,1937年8月17日,中国空军第四、五、七共3个航空大队、44架各类军机,轰炸日军设在上海虹桥的阵地及司令部。在几十枚250公斤高爆航空炸弹的轰炸下,敌陆军阵地和司令部顿时被夷为平地,近千名日军军官和士兵伤亡。同时击落日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各1架。
中国空军轰炸白龙港日军军舰,1937年8月19日,中国空军第二、第四和第五大队共7架轰炸机、6架战斗机,轰炸白龙港的日军航空母舰,炸沉敌巡洋舰一艘。激战中,中国空军第五大队飞行员沈崇海的座机被敌击中,他驾驶着冒着浓烟烈火的军机,加足油门向敌军舰俯冲,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飞鹰”浴血守城
日本空军也在大规模空袭中国空军基地。1937年8月14日,设在笕桥、广德和曹娥等地的几座军用机场遭到日空军首次攻击;15日,日机轰炸南京、上海和南昌,同时笕桥机场再次被炸;16日,日机轰炸上海、南京、句容、扬州和南昌等地机场:17日,日机轰炸蚌埠、扬州、海宁;18和19日连续轰炸南京;20日轰炸九江和广德……其中,扬州西郊军用机场的空军经常飞沪助战,所以该机场成为日寇的眼中钉,多次遭到空袭。
中国军队随即奋起应战,空军攻击部队也于14日上午起,分批从各机场出击,协同地面作战,轰炸敌人登陆部队与其船舰,支援守军,奋力挫败日军攻势。在此期间,中国空军出动了集中南京、曹娥、杭州、扬州、长兴等基地的作战飞机300多架次,任务是打击日寇,保卫城市。
当时扬州西郊机场的所有权,属于国民政府军事航空委员会。起初机场的指挥、调度和机械维修人员有40多名,由江都县保安队派一个中队的兵力驻守。作为备用机场警戒上海方向,平时承接国内各机场的军机往来,补充汽油和弹药。
当年的扬州西郊军用机场是一座简易机场。在修建时,仅仅是填平和夯实了地面,跑道也是用三合土铺设,再用石滚压实。机场没有无线电联络设备,更无地下设施。用于联络飞机起降的信号,是一根立在蜀冈上的高大木杆(类似现在的测量气象标杆)。白天以标杆升降红旗为号;夜晚则以蜀冈上燃起烟火为号。机场中心稍微高于四周,机场内可停歇飞机三四十架左右。
1937年8月5日,原驻江西青云谱机场的国民党空军第五大队,由大队长丁纪徐率领调驻扬州。当时扬州飞机场刚建成不久,很是简陋,只有供飞机起降的跑道和停机坪,没有住房,所以飞行员一律住在城里的绿杨旅社。
绿杨旅社和飞机场相隔六七里地,当时的交通工具就是黄包车。遇有警报,飞行员们便对号坐上黄包车直奔飞机场。黄包车夫都是县政府从全城黄包车夫中挑选出来的,个个年轻力壮,拉车如飞。从城里到机场六七华里路程,他们抄近路,一般20分钟就可到达。没有警报的时候,黄包车全部一字形停在绿杨旅社大门的街巷两旁。车夫伙食,则由县政府安排绿杨旅社西首的桃花宫供应。
淞沪抗战爆发后,驻扎在扬州西郊机场的空军经常飞沪助战,所以该机场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多次遭到空袭。据史料载:抗战初期,日军木更津海军航空队和鹿屋海军航空队,是日本最精锐的两支海军航空队,均装备着当时世界上唯一全金属“96式”单翼重型轰炸机。这两支航空队空袭扬州机场及周边各机场,累计达到144次之多。每次前来轰炸的敌机三五架不等,最多一次空袭扬州机场的日军竟达18架之多,乌云一般,黑压压地遮住了太阳。驻扎扬州机场的第五大队奋起应战,接连打出漂亮仗。
《申报》当年多次报道扬州空战
淞沪战役期间,《申报》曾多次报道扬州空战的胜利,其中有几次是中国军机从扬州机场起飞作战的。
扬州乡贤杜召棠《蜗涎集》里明确记载:“抗战初期,日军空袭扬州地区各县区达到144次。1937年8月16日,日机又四次图袭首都(南京),均经我空军出战,中途击退……第三次为11时许,敌机6架,沿长江北岸,自东向西,图袭京市。我方据报后,即派机出没于镇江上空之云堆中,敌机飞经该处时,我方即出面追击,在镇江附近击落敌机1架,在扬州郊外击落敌机2架,均为轻轰炸机。敌机惨败四散逃走。”这是《申报》当日的报道,后有又讯一则:“16日,在扬州又击落日本重轰炸机1架。”
1937年8月22日,《申报》报道:“敌方重轰炸机十余架,突于21日晨4时许,企图飞京夜袭。当敌机飞达扬州附近,我机已上升前往拦杀,两方相遇后,即开始交锋,激战半小时许,敌机被我击落3架,1架落于扬州起火,另2架落于东台县与泰兴县之间,其余敌机仓皇逃逸,闻我方1架略受损伤,但无碍作战。”
1937年8月23日,《申报》以《扬州空战,敌受重创》为题,报道了扬州空战的战况:“16日上午11时10分,敌人利用天有阴霾,遂又发动重轰炸机3架,藏身云雾中,于扬州双桥、七里甸间突由高而降,掷弹3枚,旋被我方飞机7架包围于瘦西湖平山堂附近。双方以机枪扫射,半小时后,敌机两架狼狈逃去,剩余1架,经两时之围攻,迄至下午2时,亦负重创而遁,闻已堕落于庄王庙左近。”消息后还写道:“空军奏凯后,江都县商会常委滕益斋、常石芝、朱荔孙等人,因感念我空军勇于抗敌,卓著奇功,特于下午采办大批饼干、牛肉、牛奶等物,备文派员赍送在场的飞行员,以资慰劳。”
1937年8月31日,《申报》报道:“8月25日晚8时一刻,敌机数架由东北向京飞来,企图夜袭。我军闻报,当派机前往截击,敌机飞至扬州一带,即遭我军迎头痛击。见不得逞,敌机即仓皇逃去。”
8月31日,《申报》以《昨晚敌机袭京扬州击落一机》为题报道称:“8月27日,江都县府据报:寅刻,我机追一敌机,至扬击落,八区派邵队长检查。”
这些在扬州上空的战斗,虽然报道没有直接说明某某空战飞机是从扬州机场起飞作战的,但可以肯定,扬州机场在抗战时功不可没。
档案一

修理江都机场跑道的训令
在扬州市城建档案馆里,珍藏有一卷标注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关于“江苏省政府、陆军25师司令部、江都县政府等关于修理江都飞机场跑道的训令、呈文等”档案。发黄的卷宗里,藏有两张当时飞机场地图。档案资料表明,当时机场占地960亩,包括冯庄乡、七里甸乡、西门镇、雷塘乡、司徒乡部分地区,机场还专门修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大虹桥和扬州城西门。
抗战胜利后,扬州西郊军用机场因为战争损坏较大,其存留问题提上日程。民国江都县政府(民国时期江都县辖扬州城,下同)几次请示江苏省政府,要求拨资修复扬州机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12月26日,江都县政府张县长的呈文中写道:“江都县飞机场经派员勘察接报年久失修,高低不平,芦草丛生,不便飞机降落。”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于是机场遭弃,变为农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江苏省农科所试验田。
档案二

扬州西郊军用机场示意图
从保存下来的当年图纸看,当时机场公路始于扬州城西门的隆庆寺,向西直达机场;另一条公路则从机场向北,通往蒋家庄山边。共修建了四座军用仓库,用于存放航空汽油、弹药等军用物资。机场南边建有民房10多间,为办公和警卫人员的宿舍;蜀冈东边的隆庆寺也建有仓库,用于储存飞机维修物资器材。
工期要求得很急,参加施工的上千名当地民工,冒风雨,顶严寒,全年无休息日,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机场才告竣工。交付后的扬州西郊军用机场的范围:东始念泗桥葛庄以西,经家圩以东(西湖乡张庄),南起谢庄(今公路北),北至大烟墩之下的蒋家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