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江苏抗战 > 内容正文

扬州档之抗战系列(五)| 水乡游击战,重击敌寇嚣张气焰
来源:扬州档案   2025-10-21 15:37:3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10日起,“扬州档”推出“抗战系列”,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地道战》《地雷战》等红色经典电影中,大家知道了冀中平原的地道战、白洋淀的雁翎队和胶东根据地的地雷战等,而苏中地区的游击斗争形式也别具特点。

  华中水网地带,新四军挺进苏中、苏北,扬州党组织配合人民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在里下河水乡,根据地形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水上游击战争,利用河湖港汊拦河筑坝、改造地形,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水网困境到底该如何突围?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北岸,东临黄海之滨,西以运河为界,北与盐阜接壤,这里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河湖港汊交错,是典型的多河道平原水网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顽、我的必争之地。

  这里相当一部分地区非舟楫不通,抗战初期,由于日伪军拥有交通工具汽艇,占据了水上优势。敌伪扫荡这些地区时,凭借速度快、装备好、火力强的汽艇(群众称“铁壳船”“铁板乌龟”“汽油划子”)的优势,每条河流都是他们的水上公路,在广阔的河湖港汊之中横冲直撞,行动比我军的木船迅速得多。在游击战术运用“敌进我退”策略情况下,难以摆脱敌人的追击,如上岸转移,条条河流都成为我方运动的障碍,加之水田中间的田埂狭窄,沿着田埂转移,往往遭受敌人的火力杀伤。而在“敌退我追”情况时,木船又赶不上汽轮,难以歼敌。

  1941年以后,苏中抗日敌后战场的环境变得更加险恶。敌人在河湖港汊中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杀戮抗日军民,抢劫人民财产,袭击抗日根据地,一时水网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遭受到很大损失。

  地形改造中的“水”字诀

  针对根据地水面众多的地理特点,抗日军民及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从老百姓用打坝来防洪排涝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决定在“水”字上大做文章,对现有的河、沟、圩、路、桥作一番有利于抗日军民、不利于敌伪的改造,创造出一种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独特形式。

  改造地形,主要有打坝、筑堤、破路、撤桥、修桥、建桥等。破路,主要是破坏日伪的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补给线。民兵利用夜间破坏公路路段,每隔里把路就把地面破开一个两三间屋基大的坑口,以阻断敌人的交通、补给,使敌人惊恐不安。撤桥,既是为了阻止敌人进来,又是为了截断敌人退路,使其进不来、溜不掉。修桥、建桥主要是便于根据地交通。影响最大、成就最大的,最能代表苏中军民改造地形运动的,是打坝。

  打坝,在方言中就是抵制、阻止的意思。抗战中的打坝,首先就是用来阻挡敌人扫荡的。不过,打什么样的坝才能起作用?从坝的使用功能来讲,分为封锁坝与交通坝两种。从坝的使用时间来说,又分固定坝与临时坝两种。封锁坝又分为软坝、硬坝、暗坝和明坝数种类型。软坝多数是用树木、稻草加铅丝捆扎而成,有时将大树倒在河里,专挡敌人汽艇;硬坝,在敌人汽艇经常出没和通往敌占区的主要交通河及通荡大河里,除用树木、稻草、铅丝以外,主要使用泥土、砖瓦、破船、石滚、草包等器材层层叠垒夯实而成,打成五六丈宽的坝,切断交通;暗坝,坝体都藏在水面以下,从外部看不到,坝顶离水面一二尺,表面看去,河道通畅,小船亦能通行无阻,而敌汽艇遇上就搁浅,来去不得;明坝的坝体则高出水面,外部明辨可见。还有一种特殊的长坝,也称“穿荡大路”,在七沟八汊、芦苇茂密、杂草丛生的大草荡里穿荡筑路,将荡区的主要村庄连成一线,我军行动自如,而敌人却不敢贸然深入。

  一般外河都打封锁坝,即打在逼近日伪据点周围,尽可能地离村庄远一点,以避免和减少日伪下乡扫荡时带来损失。而内河多数打交通坝。交通坝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县、区、乡、村、圩、田之间联成几条线。

今日里下河地区(资料图)

  涌现出许多打坝筑堤的英雄集体和个人

  打坝没有统一标准,因地、因河而异。打坝运动广泛深入开展,使村与村之间,除不能走动外,其余各地在弯曲的河坝上均可通行。既阻碍了敌人的行动,又改变了水网地区无船不行的局面,有利于群众疏散和转移。经过水乡军民的努力,交通坝在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及村与村、圩、田之间都能连接成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和一道道人民战争的屏障。

  打坝的时间,在接敌区、边缘区以及敌据点附近,一般是白天准备,晚上突击打坝。在中心区的内河,因环境比较安定,可在白天打坝。有些大的封锁坝,打坝时还有部队担任警戒。参加打坝的主要是民兵及主要劳动力,以保或村为单位组织打坝队,食宿都在坝头附近。坝打好以后,各地区普遍建立保坝、守坝组织。圩内地区一般建立守坝组,圩南地区设立警戒棚、监督岗、观察哨。晚上民兵轮流到坝上值班,一旦发现情况,即鸣枪报警,或举火为号,或鸣锣聚众。

  改造地形运动始于1941年—1942年初,群众性的打坝运动高潮是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各区、乡都分别召开行政扩大会、士绅代表会和群众大会,讲述打坝的作用,号召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日保家。

  广大民众极为踊跃,在“打坝保家乡,路通好打仗,拥军先打坝,军民一家”的口号鼓舞下,开展打坝竞赛,争做打坝英雄。群众自编唱词,表达打坝的决心:隆冬隆冬一隆冬,今天打坝闹烘烘。不要你拉来不要你哄,我们都是打坝英雄!人多一心好办事,一天就把个坝打成功。

  《扬州市志》记载,高邮投入打坝的军民达26万人次,筑成了南北15华里、东西10华里的两条穿荡大坝,全县共打坝315道,其中封锁147道,交通168道。宝应发动群众5万多人,在广洋湖、射阳湖等处筑堤打坝,修建大堤8条,总长达70多公里。筑成的广蒋大坝穿越广洋湖,沟通南北联系,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在这条坝上往返,敌人惶惶不安。江都筑大型拦河坝、封锁坝8条。泰县仅姜北地区就筑坝35条,长1000多米。夏朱、河横等几个乡一次到泰东河打坝即组织了上千人,200多条船只。

  在改造地形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打坝筑堤的英雄集体和个人。通过筑堤打坝,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青年积极分子,后来不少人主动参军或参加地方民兵模范队。

  水乡游击战的重要作用

  改造地形,在反对日伪扫荡、“清剿”及“伪化”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都是与改造地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开展筑堤打坝、改造地形运动,有效地阻止了敌武装汽艇在水网地区的活动。

  其次,改造后的地形,成了保卫抗日根据地的道道屏障,是抗日军民疏散、转移、传警、行军的交通要道和水上桥梁,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牵制敌人给抗日军民创造歼敌战机准备了条件。

  再次,改造后的地形便利我军在水乡运动作战。以前,我军在水荡地区运动主要依靠船只运行,由于船小速度慢,很难进行长距离奔袭和大踏步后退。筑堤打坝后,使我军行动摆脱了地形的束缚,能够把握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新四军在发动群众改造地形的同时,大力加强了部队水上作战训练,较好地掌握水网地区打游击战的规律,利用改造后的地形,取得了许多次战斗的胜利。

  最后,改造地形运动,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筑堤打坝克服了水上交通的不便,阻止了敌人的肆意骚扰,交通坝在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及村与村、圩、田之间都能连接成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通网络和一道道人民战争的屏障,加强了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把里下河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4年8月20日,《苏中报》发表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长篇文章,在评述改造地形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时,有这样一段话:“七年以来敌寇凭……便利的交通网来封锁与分割我华中各个根据地,但我新四军配合人民实行普遍的改造地形,筑堤坝、挖道沟、破公路、埋地雷,使敌之企图归于失败。”《粟裕大将回忆录》中说:“……实践说明,对于战争中的地形条件,应该辩证地去看。水网地形其实是既有利又有弊,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对地形的改造,加强部队的适应性训练,就可以变对我不利为有利,变对敌有利为不利。”

  档案一

1944年《关于华中新四军一般情况的谈话》

  这是一份陈毅军长与美军观察组在1944年8月10日的谈话,其中提到,“在每条河筑坝,每隔几里路筑一个暗坝,比水面低一尺,每条河筑几百条,动员几十万群众来干,使敌破不胜破,但是我们的船可以过,商业交通无阻碍,我步兵又可以过。敌看到这个办法后,用步兵掩芦来挖,但是很慢,一天只能走五六里路,使他没有办法。这一带的群众都有船只,渔户与商户有好几万,我们通通将他们组织起来了,编为大队、中队、小队,我们只要一下命令,就可以随意调多少听用的”。

  档案二

《苏中报》关于打坝中突出人物的报道

  在这份1944年7月25日的报纸上,以“五十七岁的李兆祥同志做了宝应县打坝英雄”为题,报道了打坝运动中的先进人物,特别提到一专署号召大家学习他的劳动精神。据了解,当时宝应县李兆祥在寒冬腊月里率先跳进刺骨的冷水里挖土,在很短时间内就带领300多群众打成了25丈长的坝头。分区和县授予他“打坝英雄”的光荣称号,并选他为出席中国解放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