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汪伪空军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毅然摆脱反动当局的严密控制,驾机起义,投向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1945年8月20日,汪伪空军飞行教官周致和、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6人,从扬州驾驶一架日制立川“九九”式双发单翼运输机飞抵延安,成为最早驾机投入抗日阵营的起义人员。这架日本政府送给汪伪政权的“国府”专机,成为八路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
汪伪飞行员商量起义
1945年6月,汪伪政权将常州的航空学校迁到扬州西郊,更名为扬州航空教导总队。此时,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本战败大势所趋,汪伪政府人员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动荡,惶惶不可终日,都在暗中思考着出路,这里面就包括汪伪空军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周致和与何健生。
周致和担任汪伪“国府”专机班飞行教官,何健生时任汪伪航空署上校参赞。他们都毕业于国民党空军航校,都曾在国民党空军服役,参加对日作战。后分别因飞机被击落和出现故障迫降,被日军俘获,被迫来到汪伪航校担任飞行教官。
少尉飞行员黄哲夫是周致和的学生,黄哲夫找到周致和商量出路。两人最终达成一致:到延安去!投奔共产党!
两人作了分工,黄哲夫去寻找共产党,周致和则继续呆在空军航校暗地联络志同道合者。他们不知道,出了扬州城西门,到达西北郊的杨家庙(今邗江区杨庙镇)一带,就有新四军甘泉支队在活动。
1945年6月,周致和得知安徽宣城孙家埠一带有新四军游击队活动,便安排黄哲夫和秦传家两人去寻找。在当地游击队帮助下,黄哲夫辗转见到了当时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等人,经过粟裕汇报,中央回电:“待机而动,配合反攻。”粟裕介绍了延安的情况,并表示那边有机场可以降落。随后,粟裕还安排了南京和扬州的地下联络人员接洽,并告知了返回扬州后与新四军甘泉支队联系的方法。黄哲夫激动万分。
黄哲夫先是回到南京向周致和(此时周致和已由常州航空学校调到南京专机班担任中校驾驶员)通报了情况,然后回到扬州。立即化装来到城北15里地外的杨家庙,被带去见了中共甘泉县委书记兼甘泉支队政委程明,双方经过交谈,约定飞机起义后,甘泉支队负责护送起义人员及家属,从陆路去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的具体事宜。
敲定起义的计划细节
与此同时,时任汪伪航空署上校参赞的何健生,利用工作之便,争取到汪伪空军少将、教导总队总队长、扬州机场主任白景丰。7月底的一天,黄哲夫在南京珠江路的珠江旅社二楼租了一个大套间。周致和、白景丰、吉士志等人都来了。黄哲夫先将粟司令员的指示和中共中央的复电作了传达,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飞往延安的计划和航线,并议定了起义地点在扬州机场,南京机场作为备选。这主要是考虑到扬州机场管理控制松弛,不易被发觉,而白景丰又是机场的“一号”负责人,可以作为内应。
在整个起义计划中,周致和负责将飞机搞到手,并担任正驾驶;黄哲夫充当副驾驶、领航,并负责保持同共产党联系。
当时,汪伪政府有一个“国府”专机班,由3架日本赠送的立川“九九”式双发单翼运输机组成:“建国号”“淮海号”“和平号”。这种机型航程远达1000多公里,但由于飞机平时都停在南京明故宫机场,且在日本人控制下,所以要想把飞机开出来,还需要懂日语的人去交涉。周致和又推荐了会日语的少尉飞行员赵乃强。
8月中旬左右,周致和接到送叶蓬回武汉就任第七路军总司令,所乘坐的飞机就是专机之一的“建国号”。周致和和赵乃强把叶蓬送到武汉后,没有飞回南京,而是直接飞到扬州。并让黄哲夫立即赶到杨家庙找到程明,通过电台给新四军军部发出消息并请转延安:“日内有机来延安,万勿误为敌机。”
要从扬州飞走,飞机必须在扬州加油、保养。而此时机场负责人白景丰正巧在南京开会,周致和就找到少尉飞行员管序东(“820起义”人员中唯一的扬州人),请他帮忙换点黄金。随后,周致和又找到伪空军副总队长彭鹏,说要到上海做黄金生意需用飞机。当时汪伪飞行员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做生意,周致和等人就以捣腾黄金为借口,许诺赚到钱也给彭鹏一份,并拿出二两黄金送给了彭鹏,彭鹏顿时笑逐颜开。飞机在扬州机场的加油、保养也就不成问题了。
8月19日晚,周致和、何健生、赵乃强等人在扬州绿杨旅社碰头,最后敲定起义的计划细节。
从扬州机场起飞
1945年8月20日上午,汪伪空军沿袭国民党惯例,举行“孙中山纪念周”活动。扬州机场上,汪伪政府的专机“建国号”,马达轰鸣,急切地昂首欲飞。
周致和、管序东、赵乃强相继来到飞机旁。周致和对机场地勤人员说:“到上海去,一两天就回来。”他担心延安机场没有地勤和飞机技师,飞机飞到延安后得不到保养,还特地从机场带上两名机械师黄文星和沈时槐。
按照计划,黄哲夫20日一大早便来到机场,悄悄潜伏在起飞线跑道边。当飞机滑行至起飞线减速掉头对准风向准备加速起飞时,黄哲夫一跃而出,迎着飞机跑去,机上的人迅速打开舱门,把他拉上飞机。
从扬州飞往延安,是一条陌生又充满危险的特殊航程。这条航线穿过好几个省区,有好几处日军和国民党的机场空域,若被发现便会遭到拦截。所幸当时天空多云,有了天然的空中保护伞,飞机飞行没有被发现。
虽然事先做好了航行计划,但他们不知道空中的风速、风向,只能靠磁罗盘保持航向。飞机临近黄河时,云开雾散,大地一片清晰。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已经偏离了原航线,赶紧修正,改为按地标为主飞行。这时,飞机已经飞行4个多小时了,还没有找到延安的地标建筑——宝塔山。
随着油料的逐渐减少,他们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突然间,机翼下闪现出鳞光般的河水。查看航图,那便是洛河,顿时大家激动起来,调整航线让飞机沿着洛河直飞,很快就到了洛川。再往北飞,终于远远地看见了矗立在山上的延安宝塔。大家顿时笑逐颜开,大声喊起来:“到延安了!”当飞机在延安土黄色的机场跑道降落时,已经整整飞行了6个小时,油料快用完了。飞机平稳着陆后,大家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已是8月20日下午2时许。
飞抵延安受到热烈欢迎
延安方面,当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将有飞机飞来延安的电文发到八路军总部,毛主席看到这封电文时,已经是1945年8月20日凌晨,得知汪伪飞机即将起义,毛主席非常高兴,立即手书电文给中共中央华中局,安排着陆机场。电文写道:“华中局:(一)飞机一架从扬州起飞今午飞抵延安;(二)延安机场可容二十架飞机。此外,太行之辽县城西及五台之灵邱城东二十公里各有一可用之机场。”电文明确指出了三个可供选择的降落机场。毛主席的电文刚发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也亲笔拟了一封电文给晋察冀分局太行军区,安排起义飞机的降落事宜。这两封电报将机场与天上飞机联络的细节都考虑到了,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建国号”飞机起义的高度重视。
周致和、黄哲夫、赵乃强等人飞抵延安后,受到热烈欢迎。毛主席闻讯非常高兴,说:“这架飞机是在8月20日飞到延安的,就叫‘820起义’吧!”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请大家吃饭,在座的还有叶剑英参谋长等。朱德代表党中央和延安人民,热烈欢迎他们起义到来。叶剑英说:“总部经过研究,这架飞机的编号就叫‘820号’。” 朱德还说:“我们也要搞空军,但是人才太少了,你们来得正好。”这些话让大伙特别受鼓舞。
当时,考虑到参与这次起义还有几十人携带家小,要从陆路奔赴解放区,消息公开后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利,所以这件事就没有公开报道。为了保证在汪统区家人的安全,起义的6名机组人员都改了名字:周致和改名蔡云翔、黄哲夫改名于飞、赵乃强改名张华、管序东改名顾青、黄文星改名田杰、沈时槐改名陈鸣球。
汪伪空军其他起义人员白景丰、何健生、吉翔和机械士陈静山等,也都于八九月间起义成功,携带眷属平安抵达新四军军部,受到热烈欢迎。秦传家10月从南京起义,到达江苏淮阴新四军军部。当白景丰知道驾机飞往延安的6个人已经分别改名后,便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白起,吉士志则改叫吉翔。
接下来的日子里,起义人员又随着新四军军部先后迁到淮阴和山东临沂。
为人民空军建设作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为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党中央从各根据地先后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人的部队开往东北,建立根据地。
从1945年9月起,“820号”6名机组成员分为两批,在中央军委航空组领导的带领下,从延安赶赴东北,参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筹建,搜集日军遗留下来的飞机和航空器材。几乎同时,从陆路起义的白起、何健生一行人,从山东临沂出发,从烟台乘船渡海,也进入东北参加航校建设。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至1949年12月,在3年多的时间里,东北老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员、24名领航员和410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等各类航空技术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懂得航空技术业务的军事、政治、后勤、技术管理干部。
“820起义”人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这所革命大熔炉里,不断成长进步,绝大多数同志光荣加入了共产党,有的还成为了人民空军的高级干部,为新中国空军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档案一

毛主席给华中局电文
1945年8月20日,得知汪伪飞机即将起义,毛主席立即手书电文给中共中央华中局,电文写道:“华中局:(一)飞机一架从扬州起飞今午飞抵延安;(二)延安机场可容二十架飞机。此外,太行之辽县城西及五台之灵邱城东二十公里各有一可用之机场。到时,有白十字符号联络。”
档案二

部分起义人员留影
这是一张极难分辨的老照片,极其珍贵。照片中有三人,由左至右分别是于飞(黄哲夫)、张华(赵乃强)、秦传家,他们都是“820起义”中的重要人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