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政府代表登上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签署了《降伏文书》,正式向同盟国投降。然而,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华中的日伪军并未放下武器,高邮城仍被日伪军占领,他们屡屡拒绝新四军的劝降通牒,负隅顽抗。为早日收复国土,新四军、解放沦陷区的广大百姓发起了高邮战役。
1945年8月15日 高邮邵伯等仍驻有日伪军
高邮位于江苏省中部,是古运河道上的一个重镇,是国民党军由扬泰线向华中解放区领导机关驻地淮安、淮阴进攻的必经之地,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下令投降时,新四军已经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建立起大片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仅有少部分城市驻扎着日伪军,其中扬州与高邮之间的邵伯,驻有日军一个中队、伪军一个团;高邮和邵伯两地之间,还设有一个车逻坝据点,驻有伪军一个营;高邮城内驻有日军1100余人、伪军5000余人。
当时,国民党政府向日伪军发出“不许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投降”的命令,故高邮日军对我新四军令其投降的通谍置之不理。日伪军照样在高邮城里胡作非为。
1945年12月19日 第一阶段扫清高邮城外围之敌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经过深思熟虑,于1945年12月3日,向中央军委建议:集中华野3个纵队,组织进行高(邮)邵(伯)战役,歼灭该地拒降之敌,以利于未来自卫作战。获军委同意。
高邮战役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收复运河重镇邵伯、扫清高邮城外围之敌。
1945年12月19日,天刚黑,参加进攻高邮城的新四军便开始悄悄进入阵地。攻击命令下达后,华野第7、第8纵队及苏中军区部队共15个团从南北40千米、东西20千米的地域内,对高邮城发动了全线进攻。
19日夜,我新四军第68团、70团、72团和高邮独立团向高邮城东门、南门及高邮湖边等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战至20日中午,我军已占领南关、北关,直逼北门,分别完成了各自扫清外围、直逼城墙的任务。此时,我军已把高邮城团团围住,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胜利完成。
“土飞机”空投劝降单
处于新四军包围之中的日伪军,龟缩在城里负隅顽抗,不时用速射炮向新四军阵地猛烈轰击。
为减少伤亡,新四军在做好攻城准备的同时,大力开展政治攻势,进行攻心战,以瓦解日伪军。“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的十几位盟友来到前线协助,他们用日语劝降。刚开始,敌人听不进去,话筒一响就招来一阵机枪扫射和炮弹轰击,还夹杂着几声日军的野蛮叫骂,但渐渐枪声稀少了,骂声也消失了。
之后,反战同盟的人还用大喇叭对守城日本士兵宣读天皇的投降诏书,接着又播放了《思乡曲》等日本歌曲,勾起日本士兵的思乡之情。
战士们还将印刷好的大批中日文传单用弓箭和迫击炮射进城里。其中最成功的是用“土飞机”送传单——用厚牛皮纸扎成两米宽、四米长的大风筝,放飞飘到高邮城上空,风筝上捆着一包包传单,每包传单下都点着线香,线香有长有短,先后烧断捆绑传单的绳子,传单就一包一包地散落下来,像雪花飞舞般飘进高邮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天皇投降的消息再也封锁不住了,日军内部十分混乱,士兵们和部分军官认为再流血已无意义。
就在新四军的攻心战大见成效之际,国民党军却坐不住了,他们一面密令高邮日伪军“固守待援”,一面公然派出25军108师伙同日军500余人和伪军4000余人,由仙女庙出动,企图解高邮之围。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战斗机,为配合地面部队向我进犯,不断飞来飞去,盘旋袭击,低空扫射,形势十分紧迫。
1945年12月25日 “土坦克”和云梯攻下高邮城
12月20日,新四军参战部队迅速集结,粟裕亲自部署高邮第二阶段作战。
为支持高邮战役,苏中地方党政机关积极发动群众支前,组织了3000多名民兵参战,动员1.5万名民工和500只运输船投入前运后送,同时还准备了50万斤粮食、100万斤柴草保证部队作战需要。高邮县委城工部还给部队提供了城里的日伪军兵力分布图,和诸多工事暗堡情报等等。
当晚,新四军第七纵队向邵伯镇之敌发起攻击,同时第八纵队向高邮城外围之敌展开猛烈攻击,敌人利用泰山庙、真武庙、放生寺、观音庵等大小10多座庙宇及坚固工事顽抗。
净土塔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塔高47.46米、七级八面砖砌仿楼阁式建筑。由于该塔高矗在城门之外,日军便将这里作为制高点,由一个中队的伪军驻守,向我军疯狂射击,火力很猛,非常难攻。
为尽快攻下这个要地,新四军战士发明了“土坦克”,也就是在大方桌上先铺一层湿厚棉被,盖上泥土;再铺一层湿厚棉被,再盖上一层土,如是类操作,垒上四、五层湿厚棉被,子弹无法射透。4名战士顶一张桌子,4张方桌连成一体当做“土坦克”,在我军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冲过开阔地带,突击到塔下,烧毁塔内木质楼梯,最终塔内的敌人被迫投降。
12月25日夜,下起大雨。指挥部下达总攻命令。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新四军第8纵队及高邮独立团共6个团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高邮城发起猛烈攻击。军区炮兵团,在北、东、南三面各派一个山炮连、迫击炮连和步兵连,形成炮火攻势。
从西门攻城的64团战士们利用雨夜,渡过护城河,把云梯靠到城墙往上爬。城墙上的日伪军用钩镰枪往下猛戳梯子,不少战士连人带梯跌落下来。但勇士们仍然争先攀登,人未到城头,手榴弹先甩了进去,趁着爆炸的弥漫烟雾,踏着摇摇晃晃的毛竹云梯,奋不顾身登上三丈多高的城头,占据了城墙上一处阵地,把敌人的城防线挑开了一个口子。我军后继部队先后攀登上城墙,迂回到敌人碉堡后面打了起来。敌人见两面受攻,退路已断,只好缴械投降。
68团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后,很快在城中心与64团会师。与此同时,66团和高邮独立团从东门攻进城里,70团和72团一部也相继投入巷战。城门打开后,我军把山炮、九二步兵炮、八二迫击炮都搬上城墙,居高临下一打一个准,敌人防不胜防。
1945年12月26日 日军投降,高邮回到人民怀抱
4时左右,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作为新四军高邮战役指挥部首席代表,率队来到日军司令部,日军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于12月26日凌晨率部投降,战斗胜利结束。
受降式是在灯光黯淡的大厅里举行的。
一个军官出列,向大佐行军礼后说了几句报告之类的话,就双手捧着日军花名册和军械、军需登记册,恭恭敬敬地呈交给了大佐。大佐向韩念龙行军礼,双手捧着日军花名册和军械、军需登记册,毕恭毕敬地呈交给了韩念龙,之后他也退回,站立一边。
韩念龙接过这些名册稍稍翻阅一下,即命令日军大佐指定专人陪同新四军人员清点交接武器和物资,另派多人随同新四军到分散的被围的各据点,命令顽抗的日军迅速缴械投降。同时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投降的日军官兵,仍各回原住处待命,为了安全,活动限于院内,不得外出;二是战死的日军官兵,可按日本习俗予以火化,骨灰收好以备带回本土;三是受伤的日军官兵,由我方医务人员协同日军医务人员予以救冶。
宣布完毕,仪式即告结束。粟裕司令员及随行人员,一直挤在新四军人员中,从头看到尾,最后才不声不响地离开。
日军盘踞6年之久的高邮城,终于回到人民手中。第二天天亮后,空中又响起嗡嗡的飞机声。国民党原以为高邮日伪军仍在执行“固守待援”的密令,所以仍派飞机在高邮上空转了个圈,乱七八糟地扔下许多给养就飞走了。以后,国民党的飞机依然天天光临高邮,但是不转圈了,也不扔给养了,而是来去匆匆,不顾东南西北地盲日扫射一阵子,很快就溜走了。
1946年1月1日 扬泰线被新四军控制
次年1月1日,新四军先后拔除扬泰线上日伪据点16处,歼灭伪军4000多人,扬泰线也被新四军控制,大桥、嘶马、吴家桥到丁沟、樊川、小纪、郭村等地解放区连成一片。
当年在高邮举行受降仪式的“洪部”礼堂,始建于1930年1月,原来是高邮中山公园所在地。1939年10月2日,日军侵占高邮后,就拉上了铁丝网,变成司令部驻地。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之中,“高邮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名列其中,这也是扬州市第一处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抗日战争遗址。
档案一

高邮战役战斗英雄及模范工作者留念
1945年12月19日至1946年1月初,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7、8纵队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向盘踞在高邮、邵伯等地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动进攻,歼灭日军1200余人、伪军1万余人,解放高邮、邵伯、宜陵、郭村等城镇20余处,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是役称为高邮战役(也称高邵战役或江高战役)。
档案二

《解放日报》关于苏中解放高邮的报道
这份报纸是1945年12月28日的《解放日报》。1946年1月初,高邮战役胜利结束。此役俘虏和歼灭日军之多,缴获枪、炮、弹药等军械物资之多,据史料记载,不仅在华中抗日战场上是空前绝后的,而且在全国抗日战场上也是少有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