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的东部方向地处苏皖边界、高邮湖西的一片地区,历史上俗称“小河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隶属于高邮县、宝应县和天高县。1959年10月1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同意设立金湖县。1960年4月29日,国务全体会议第100次会议通过设立金湖县的决定。因为这里为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面环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湖中出金,就叫金湖县吧!”从此,这块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以“金湖”这一响亮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的县域版图上,1971年隶属于淮安市。
1940年4月,新四军五支队在金湖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后,一直是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刘少奇、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吴运铎也曾经在金湖境内小朱庄创办兵工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湖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带领金湖人民一手拿枪,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一手拿锹,发展生产,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巩固抗日根据地,为支援抗日一线作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位于塔集镇的“高邮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成功入选为江苏省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立项项目名单,成为金湖县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国共产党在金湖地方早期活动情况
中共“抗日义勇团”支部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镇江、扬州和高邮县城相继被日寇占领。曾经参加过皖南郎溪农民暴动的陈文,1937年12月在扬州城郊公道桥北街关帝庙召开誓师大会,成立“抗日义勇团”,成为苏北民间抗日武装的一支劲旅。因为公道桥距离日寇占领的扬州城太近,陈文的团部不宜久驻,于1938年秋转移到高邮湖西的闵桥镇和塔集镇一带,团部就设在塔集镇东首殷家大院内。陈文以此为根据地,开辟了东到邵伯湖,南至扬州、仪征,西到安徽天长,北至高邮湖西(现为金湖县),方圆500余里的抗日游击区。
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多次与日寇作战,声名远播,金湖地区的爱国青年纷纷慕名投奔。与此同时,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开辟了苏南茅山根据地。1939年1月,根据毛泽东关于“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指示,江南新四军一部北渡长江,并在江都的吴家桥建立了中共苏北工委。1939年春,陈文派人到吴家桥,邀请共产党、新四军派人协助搞军政训练。经苏北工委书记惠裕宇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同意,委派工委组织委员吕镇中和陈淦前往陈文部队,开展改造“陈团”的工作。
1939年4月,经中共苏北工委批准,胡杨(化名邱剑鸣)、吕镇中、陈淦在“陈团”秘密建立了中共党支部,成为中共党组织在金湖地区革命斗争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茫茫高邮湖西终于迎来新的曙光。吕镇中等中共党员在塔集镇寿佛寺成立教导队,在墙壁上挂起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朱德像。授课内容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议新阶段》等。通过讲课、阅读、唱歌、讲故事等形式,灌输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纲领,并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方式培训干部战士,先后秘密发展了10多名共产党员。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熏陶下,陈文也经常到政治队讲话。每次开头的话都是这样讲的:我们是一支“三面朝水,一面朝天”的队伍。“三面朝水”是指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打我们,“一面朝天”是指共产党、新四军挽着我们的手前进。这一切,引起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等人的极大恐慌,以陈文“不听调遣”和“私通共产党”为罪名,调集数万兵力,大举围剿抗日义勇团,陈文残遭杀害。然而,在抗日义勇团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和一批进步青年历经磨难,最终参加了新四军苏皖支队,为后来建立高邮湖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共高宝湖西支部
1939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新四军5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向东推进,并于年底成立中共天长县中心县委,范围包括现天长、盱眙、仪征、高邮4个县域,下设1个区委和8个支部。与此同时,指派中共龙岗支部负责人姚卿贤负责高宝湖西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工作。姚卿贤(天长龙岗人)、董仲岳(高邮县城人)两人来到当时的高邮县第八区塔集镇,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闵桥、塔集、夹沟、卞塘等集镇的爱国青年中,秘密发展杨永洲、闵权、刘铁等12名地下党员。1939年底,在塔集秘密成立中央高宝湖西支部,由姚卿贤任支部书记,隶属中共天长中心县委。这是金湖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支部成立后,为策应新四军东进和迎接根据地开辟做了大量的工作。姚卿贤多次在塔集小学秘密召开党员会议,汇报交流各乡顽自卫队的人数、弹药、枪支等情况,为新四军东进做准备工作。1940年4月15日,新四军5支队的一个连从天长县铜城镇进驻高邮湖西塔集镇时,就是由地下党员吴克春、董仲岳等奉命担任了向导。因国民党八区区党部对中共高邮湖西支部活动产生怀疑,处处布防,紧盯不放,姚卿贤等险遭逮捕。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中共高邮湖西支部仍然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坚持开展工作,直至根据地建立。
新四军开辟高邮湖西抗日根据地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东进抗日、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9年6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对部队进行整编,组建了新四军第五支队,由罗炳辉任司令。部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第五支队开辟了以盱眙县半塔集(现属安徽来安县)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回到193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带领曹获秋、黄火青、刘瑞龙等50多名营以上干部从延安出发,于12月上旬到达安徽省定远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开始履行中央赋予的新使命,直接领导皖东地区抗日斗争。在刘少奇同志的领导下,皖东地区抗日武装和地方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在迅速前进之中。1940年春,皖东半塔集保卫战取得胜利后,新四军5支队老十团奉命进驻高邮湖西。从此高邮湖西终于拨开乌云见太阳,进入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新阶段。
刘少奇同志强调:共产党在华中地区总任务是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不断加强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做好精兵简政和拥军优属等工作。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迅速在津浦路东八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4月中旬,邱剑鸣化名胡杨,带领工作人员从马坝出发,经铜城、龙岗、卞塘,到达塔集。胡杨和提前到达的部队接上头,就在塔集镇召开了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县政府设在街西南的一个单门独户的院内。当时主要工作一是发布告,二是抓政权建设,三是抓武装,四是抓税收。县政府在塔集镇运行一个多月后迁移到金沟镇办公。上级也陆续派来一批干部,县政府逐步设立了科、局,全县也相继建立起区、乡“三三制”政权。
在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同一时期,张灿明、许午阳等带领一个班的武装战士,到达银集镇,宣布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宝应办事处,由张灿明任办事处主任。宝应办事处开始设在银集西头大庙里,后来迁至宝应湖边的涂沟镇北头大王庙。当时,办事处下设银集、涂沟两个镇和德兴、蔡花等六个乡。办事处成立后同时建立了乡政权,大力推行新政;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组织;建立武装中队,维护地方治安等工作。1940年7月,为了统一高邮湖西地区的行政领导,上级决定撤销宝应办事处,改为高邮县第三区,后又称银涂区。
1940年7月,陈志方调高邮任县委书记,中共高邮县委宣告成立。不久,胡杨调淮宝县工作,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陈志方兼任。县委驻金沟镇南头大庙里,设有组织、宣传、社会、民运4个部,下辖金沟、闵塔、银涂、黎城4个区委。这不仅标志着金湖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也标志着境内第一个县级中共党组织成立。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巩固、发展情况
据刘顺元同志《刘少奇在皖东敌后》一文中介绍:“刘少奇把根据地和人民比作家。”他说,打日本要有枪,有了根据地和政权,我们就可以招兵、征粮、收税,就有人、有粮、有钱,开展抗日战争,就有了可靠的依托。目前,我们一切工作和中心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刘少奇同志部署和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在党的阳光照耀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风萧萧,云飞卷。我们透过金湖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过程,可以体验到在那抗日烽火连天年代金湖地方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人民抗击日寇波澜壮阔的场景。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党组织建设
金湖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以后,面对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艰巨的局面,终始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一是建立和健全区一级基层党组织。到1943年1月,在原有4个区委的基础,增设南湖、北湖2个区委,共有6个区委。二是培训干部发展党员。县委先后举办5期骨干培训班,按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方法自编教材,培训干部,既学政治,又学军事,先后发展近千名党员,建立起70多个乡党支部。三是学习文件、整顿党的作风。从1942年秋天起,中共高邮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运动的决定》,开展党内整顿作风活动,具体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内容是按照党央的规定学习有关文件,重点学习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方法上是提倡抓紧时间自学,并把自学这与小组讲座、上课辅导相结合。并且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文件与调查研究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各级干部和党员普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了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坚持抗战、搞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为迎接大反攻,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附记之一,从“政府训令”看优良传统。40年代初,由高邮县政府翻印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所作《对政府工作同志的几句话》,是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从金湖县征集历史文件的第1件。其中的内容共十三条,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去了解民情,要明察民隐,要倾听民众呼声”,做“最能善于为人民服务,作人民公仆的政府人员”;“共产党员是无阶级的先锋战士”;“政府人员要廉洁,要节省,不能大吃大喝,要去接近各阶层的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等。时间虽然过去70多年,现在读来,仍然感到十分新切,也深受教育,这与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是一脉相承,体现了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高邮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抓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贯彻执行。吸收各阶层进步人士参政议政,共商抗日大计。根据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建立起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以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共各级党组织,把实行新民主主义政治作为重要的施政纲领来落实,普遍发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调节各抗日阶级和阶层相互之间的利益,从而改变了以往国民党顽固派统治下万马齐喑的专制局面,使抗日根据地呈现一派民主、团结、进步的新气象。
高邮县委、县政府根据华中局《关于组织根据地人民群众大多数的决定》,建立了各种群众团体及其领导机关。1940年11月26日,在金沟镇召开高邮县行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委员共26人,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农民也有绅士商人。会议通过了组织扩军委员会,成立粮食调剂委员会,设立宣教团,优待抗烈属等议案。会议选举程曙天为主任委员,开明绅士吴尚天为副主任委员。1941年4月至1941年12月,高邮县先后成立了农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文化界抗敌协会和“抗日儿童团”等群众团体。这些群众团体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附记之二,三请欣德风。欣德风(名树声,字德风),金湖县闵桥镇人。上海政法大学毕业,曾经担任过国民党嘉定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不愿当汉奸,弃官回乡隐居,他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拥护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是一位有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的开明绅士。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闵塔区政府向欣德风发出邀请,他以身体不好婉拒。第二次,县政府派人请他到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他仍然未来。第三次,闵塔区区委书记、区长卜明上门拜访,宣传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对他思想触动很大,加上他耳闻目睹抗日民主政权真心抗日,一心为民的事实,终于欣然“出山”,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欣德风先后任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县长,在当时淮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经济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的经济建设,不仅是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更是支援抗日一线的需要。在经济建设方面,一是减租减息。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它从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从经济了削弱了封建剥削。在具体做法上有四种:“三七分租”,就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按收获量,交30%的租,农民得70%,与减租前的“五五分租”大为改观。“二五减租”,就是不论何种租佃形式,一律按照抗战前的原租减去25%。“分半给息” 指借贷关系,每月以一分半为计息标准,如付息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超过原本两倍,本利停付,杜绝“驴打滚”。“八折赎当”,就是农民可以用原先当田款的80%赎回所当之田。实行减租减息,既保护了农民的人权、地权、财权,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地主的相关利益,有利于一致抗日。二是组织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大生产运动,金湖地方地处淮河下游,历史上“十年九淹”,水患是农民的心腹之患。为此抗日民主政府把兴修水利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变小圩为大圩,变分段为联圩。如在三河以南,1940年开始修建的“六联圩”和“九联圩”总长150多公里,不仅裁弯取直,而且加高加宽,大大增强了抵御洪水的能力。1942年秋冬,还组织民工开挖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大河,命名为“农抗河”,解决了西部丘陵地区抗旱排灌问题。三是组建地方工厂和合作社。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满足军需供给和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采用群众投股,政府扶助等形式,办起了粮食、日杂百货、炕孵、医药、纺织等合作社,调剂余缺,繁荣市场。并且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兴建了纺织、卷烟、铁木器加工厂。四是设立货管机构。为了加强货物管理和做好税收工作,1940年4月,抗日民主政府在闵桥镇建立南河口进出口货物检查处,按章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凡进出根据地的一切货物,实行一次征税,全区通行。货物检查处为增加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高邮湖西抗日根据地每年上缴公粮高达10多万石。该地区参军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参加新四军主力部队的达1000多人,是当时津浦路东8县中出钱最多、出粮最多、出兵最多、对前线贡献最大的一块地方。因而,成为“抗日模范区”。
附记之三:开挖“农抗河”。
1942年,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从黎城区向南开通一条直通高邮湖的河道,以解决黎城、金沟两区的抗旱和排涝问题。当时,没有技术人员,就找几位小学教师帮忙,没有水准仪,就用脸盆代替;没有测量牌,就用竹竿。河道走向尽量利用旧沟废塘,以减少土方量。津浦路东专员公署,还从紧缺的军需品中,调拨大批粮食、物资、资金支持挖河。抗日民主政府迅速组织农民抗日协会的万余民工投入会战,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挖土180多万立方米,这条全长21公里的人工河终于开挖成功。由于该河是抗日民主政府兴修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又是以农民抗日协会会员为主体开挖的,所以称之为农抗河。农抗河的开挖,不仅体现了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办大事的能力,而且根除了丘陵地区的水患,发展了生产。
(四)抗日民主政权群众性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群众性文化建设,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各个乡普遍设立民众文化俱乐部,开辟书报阅览室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各乡俱乐部每5天出一次街头墙报,还经常以区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高邮湖西地区业余剧团相当活跃,各个区、乡都建有业余剧团,由民间艺人、教师、男女青年组成。业余剧团主动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各种节目,不要报酬,不辞辛苦,满腔热情地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不仅丰富了集镇和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塔集青年剧团、金沟青年剧团、卞塘青年剧团、夹沟青年剧团、闵桥青年剧团等。这些剧团一般二、三十人,能够紧密配合减租减息,参军、征粮、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等工作,做到群众干什么剧团就编什么,演员就演什么,既表扬好人好事,又批评坏人坏事。塔集青年剧团根据施立邦、施立国兄弟俩争着参军,双方争执不下,后来父母决定送他们一起上前线的真实事例,赶排了一幕活报剧,在全区各乡先后演出20多场,观众达两万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参军支前工作。1944年8月,新四军二师在安徽省铜城举行淮南路东八县民兵大检阅和剧团大汇演。卞塘青年剧团演出的《生产大互助》,在节目评比时排名第一。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和新华社路东分社社长范长江等领导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表示祝贺。
附记之四:宣传抗战。为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救亡,也为了揭露敌人,打击敌人,分化瓦解敌人,在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个乡普遍成立了“抗日剧团”。各项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抗日剧团利用赶集日和群众大会,唱抗日歌曲,演抗日节目,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如抗日歌谣《心头恨》中唱到:“雪冬腊月喝凉水,一点一滴记在心,不把鬼子杀干净,海水洗不净我的心头恨。种子落地会发芽,仇恨入肚根又深,官不抵抗民抵抗,四万万同胞有火热的心。”真实表达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心情和决心。他们自编自演的《锄头舞》,剧中把日本鬼子比着野草,歌词是这样写的:“锄野草,锄野草,锄掉野草好长苗。日本鬼子是野草,锄掉鬼子才能过上好日子。”歌词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引导民众加入抗日队伍,全面掀起高宝湖西人民投身抗日的洪流。
(五)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武装建设
为了打击日、伪、顽军的侵犯和骚扰,保卫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加强根据地地方武装建设,积极开展军事斗争。1940年4月,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塔集成立后,即着手组建起80人的县武装连。1940年6月,县武装连扩建成县抗日自卫军常备大队;11月该大队改为县独立营(又称模范营),下辖三个连共200余人,营部驻金沟镇。1941年10月,县独立营扩建为县独立团,下辖5个连,600余人。1943年2月,撤销天长及高邮县政府,成立天高办事处,高邮县独立团合并组成天高支队,下辖10个连,共1000多人。在组建县级武装的同时,各区乡也相继建立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区为中队,乡为分队。区中队一般为100人,乡分队一般为20人。区乡脱产武装人员,发军服,吃公粮,按班排连建制。1941年秋,东湖区还专门建立水上大队,为两个连,200多人,与此同时,县政府建民兵总队,区建民兵大队,乡建民兵中队,全县民兵总数达到一万多人。由民兵负责地方治安,盘查放哨,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等工作。从而在金湖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区域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系。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平时是生产突击队,战时是支前参战的主力军,也是正规部队的后备力量,成为保卫抗日根据地的铜墙铁壁。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军民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开展了新四军10团团长成钧领导的平息冀家围反动地主武装暴乱的战斗,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等部署和指挥的围困金沟日伪军的战斗、银涂区区委书记徐午阳指挥的小河东保卫战、清剿高邮湖土匪等,从而保证了金湖地方抗日根据地的相对和平稳定,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附记之五:记截击增援金沟敌人的胜利战斗。据1945年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政治部的《抗敌生活》第四期所载,占据闵桥金沟的敌人,被我们的主力部队一部和当地民兵、模范队围得像铁桶相似的,粮尽援绝,进退不得。只得打电报到高邮城里去求救。城里的鬼子便派了一个中尉指挥官丹羽当中队长,带领了二百多人,趁上二十几只大船,提心吊胆的向金沟的方向开。守候河边的六连得两班同志,静静地埋伏起来,等候敌船的到来。闵桥的方向突然发了枪声,接着传来了机枪声。这在夜晚特别清澈、嘹亮,全班的同志立刻紧张起来,指导员刘万里同志马上下了简单的命令:“大家准备好!不要怕!”自己马上端着枪伏在河边的工事后面。大帆船黑曚曚的愈来愈近,敌人在船上大声喧叫,好大的南风电波样的传播着敌人对我们的恐惧和恐慌。“瞄准!”随着指导员的声音。大家迅速的解开子弹带,揭开手榴弹盖子,向前瞄准枪。没有一点声息,把呼吸收得紧紧的。
帆船开入了我们的埋伏圈。横贯在河面上的大绳子拖住了敌船的前进,河底的木桩撞在船底上,再加上风大流急,使敌船纵横进退,霎时混乱起来。“快把机枪端过来扫!”好像是班长的命令。“打手榴弹!”顿时像天崩地裂,子弹和手榴弹都在敌人的船上和敌人的身上开了花。“救命!救命!”敌人高呼着。因为争先恐后的朝船旁挤,船身失去了重心,嘣拉一声,船底翻了天。我们的机关枪、手榴弹仍没有停止,我们的同志还是那么沉静地屏住呼吸埋头打。这条船上一共装了十七个鬼子,他们都想死里求生。可是一跳下水,即被激浪吞没,在乱军中结束了他们的“武运”,默默地随着滚滚流水,漂向东洋大海!但其中三个是会游泳的,他们拼命划、拼命划,及至岸边,被我射击手发现,三发三中,两个挂了彩,一个是饮弹毙命。船便在纪家跳附近沉浸。
东方开始发白,班上一部分同志就到对岸去搜索敌人;一部分同志便在河里打捞胜利品。计获得:轻机枪一挺,三八式步枪十五支,炸弹数箱,望远镜和风镜各一架,钢盔十余顶,指挥刀一把,文件两箱,香烟一箱,洋糖一大包,黄昵大衣、毛毯各三件,手表两只,钢笔一枝和大量油米。
附:
①根据金湖县抗战时期革命历史档案编撰的《抗战》一书,获2013年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
②刘少奇(化名胡服)《对政府工作同志的几句话》,被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列为从金湖征集文件第1件。
③1939年11月16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告全国同胞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