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安徽抗战 > 内容正文

烽火皖东——不能忘却的历史
来源:滁州网·皖东晨刊   2022-12-09 10:14:0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响,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年间山河破碎,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皖东儿女与全国人民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抗战全面爆发后,皖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定远、来安、滁县、天长、全椒、凤阳、嘉山等抗日民主政府,创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来安半塔保卫战旧址、定远藕塘烈士陵园、天长抗大八分校……在皖东抗战地图上,这一个个红色地标,至今仍熠熠闪耀;魏文伯、郑伯川、蔡家璋、陈舜仪、刘鸿文、梅竹樵、汪道涵……在皖东儿女的记忆中,这一位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硝烟虽散去,历史不容忘记。明日即是2015年8月1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从今日起推出系列专版——《皖东抗战烽火录》,以皖东大地上各个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的故事为切入口,重温皖东儿女浴血抗战的历史,凝聚建设美好滁州的精神力量。

  滁州是革命老区,滁州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时期,滁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前称皖东抗日根据地),现在的滁州市及所辖各县市区都位于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安徽省境内的3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华中政治、军事中心,是发展华中的前进基地和战略依托。

  抗战时期,皖东军民浴血奋战,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皖东地区辖区人口近200万,约有4.5万皖东儿女参加了新四军或从事地方党政工作,另有10余万人参加了民兵组织。皖东人民的抗日斗争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第二师在皖东地区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中国人民抗战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挺进皖东:三次中原局会议辟战局

  1937年12月28日,党中央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蚌埠、滁州、合肥三地之间作战,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率先挺进皖东。

  1938年11月,为加强对新四军江北部队的领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奉命率军部特务营从皖南抵达江北,部署四支队继续东进,发展皖东抗日力量。

  1938年8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成立以刘顺元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工委,领导皖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39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中共皖东工委扩大为中共苏皖省委。为了加强对新四军江北部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进一步打开皖东地区抗战局面,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

  1939年12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达定远县藕塘地区。刘少奇到达皖东后,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进一步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讨论了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从1939年冬开始,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与日伪顽进行了顽强斗争。1939年12月下旬,徐海东指挥第四支队进行了著名的周家岗战斗,粉碎了敌人“扫荡”。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一部和苏皖支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军1300余人对皖东津浦路东天长等地的“扫荡”。路东、路西反“扫荡”的胜利,进一步打开了皖东地区的抗战局面。

  1940年3月,在夺取定远、半塔自卫反击战胜利后,到1940年8月,皖东地区先后建立了津浦路东、路西两个联防办事处和定远、来安、滁县、天长、全椒、凤阳、嘉山及合肥、六合、仪征、盱眙、高邮等十五个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区人口近200万,至此,地跨津浦铁路两侧的皖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淮南根据地:华中政治军事的中心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刘少奇、陈毅曾指出,“必须以最大之决心,坚持路西阵地,保障路东。否则皖东一失,华中面目皆非,我军即无路可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新四军第二师成立后,明确了巩固津浦路东,坚持津浦路西,加强对西防御的作战方针。

  1942年1月,皖东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改为淮南苏皖边区行署,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苏皖边区军区。习惯上从这时起,皖东地区称为淮南地区。1943年2月,路东、路西区党委撤销,统一成立淮南区党委,路东、路西地区正式称为淮南地区,路东、路西根据地统称为淮南根据地。

  这一时间,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根据地人民不断取得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伪、顽军,实现了坚持路西、巩固路东战略任务,使淮南地区成为华中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由于淮南地区形势相对稳定,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3年1月从苏北地区转移到淮南路东地区。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驻盱眙县黄花塘长达两年时间,1945年2月28日移驻天长与盱眙交界处千棵柳,直到抗战胜利。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军部驻黄花塘,使淮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

  战略反攻:为抗战全面胜利英勇战斗

  1943年2月淮南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统一成立淮南区党委、淮南行署、淮南军区,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淮南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开展攻势作战。

  为了壮大主力部队,准备战略反攻,1944年底和1945年初,淮南地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参军热潮,根据地到处呈现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参军的动人场面,拿起枪,上前方,杀鬼子,保家乡,成为根据地新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日本发出乞降照会。朱德总司令向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军民发出向日伪军发起进攻的命令,第二师各部队分别向津浦、淮南两条铁路和长江北岸的日伪据点进击。从8月11日至20日,二师各部队先后收复了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等六座县城,拔除了日伪军的村镇据点,使淮南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二师部队反攻持续了半个月,作战200多次,歼敌(含起义)9000多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抗战取得全面胜利。

  抗战期间,皖东人民为新四军第二师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也付出了重大牺牲。第四支队东进到达皖东地区时总计不过5000人,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二师发展到5万余人,主力部队达3.5万人,地方武装1.5万人。歼日伪顽军6.1万余人,同时我军也伤亡2万余人,皖东人民将永远怀念为抗战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

  功勋卓著:领导人足迹遍布皖东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华中地区第一块大面积根据地,是发展华中的前进基地和战略依托。刘少奇、陈毅依托淮南,发展苏北,进而奠定了华中全局。因此,淮南抗日根据地在华中起了先导作用。

  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先后驻定远、滁县、来安等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徐海东、罗炳辉、谭震林、方毅、张劲夫等先后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皖东的山山水水。

  同时,淮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团体,建立了民意和立法机关,制订了《施政纲领》、《人权保障法》等一系列单行法规,政权形式较完备,在华中起了示范和样板作用。刘少奇曾说,“皖东,特别路东根据地工作,与华中其他各根据地的工作比较,是最好的、最正规的。”皖东人民抗日斗争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织部分,新四军第二师在皖东地区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中国军民抗战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