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安徽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中的蚌埠之二
来源:蚌埠新闻网   2017-10-20 15:40:45

  □本报记者 李敬

  编者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华儿女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蚌埠地区作为纵贯东西、连通南北的军事交通要地,在八年全面抗战史上,历经几次重要战役,国、共两党的将士与蚌埠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市档案馆独家珍藏的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将士们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深刻揭示了蚌埠地区八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历程。时光荏苒七十余载,曾在淮河两岸浴血奋战的爱国将士不会被遗忘。那段鲜血写就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1937年底,日军华中派遣军攻陷上海、南京。随即开始实施打通津浦铁路的作战计划,企图与南下的华北派遣军南北突击战略要地徐州。当时由中国守军第五战区在津浦铁路南段对日实施阻击。在日军的炮火猛攻下,蚌埠、怀远相继沦陷。此时,第五战区第51军军长于学忠率第113师、第114师在淮河北岸小蚌埠至凤阳临淮关一线,对位于淮河南岸的日军第13师团展开阻击,淮河阻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淮河阻击战

  时任淮河北岸防务的于学忠第51军,奉命在蚌埠、五河间淮河北岸布防阻敌。1938年2月2日起,借助炮火的掩护,日军强渡淮河,企图在徐州战场的南线北渡淮河,形成南北两路日军会师之势。他们对小蚌埠进行了反复进攻,第51军在淮河北岸为阻遏日军北犯,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搏斗,战况空前激烈,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对小蚌埠的控制权达四五次之多。尽管将士们都奋力杀敌,但到2月11日,第51军伤亡严重,小蚌埠还是陷入敌手。闻此消息,第五战区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自徐州奉命向南接替第51军。同年2月20日,张自忠的先遣队向小蚌埠展开攻击,毙敌大半,残余日军被逼退回淮河南岸,小蚌埠收复。

  1938年2月爆发于蚌埠的淮河阻击战,历时近20天,共击毙、伤日军3000多人,挫败了日军北犯的势头,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该战役保证了徐州主战场的安全,为中国军队赢得台儿庄大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这场淮河阻击战,就没有日后的台儿庄大捷。它对当时整个正面战场乃至全国抗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淮河阻击战取得胜利后,为开展敌后战场,1939年6月,彭雪枫、张震率部进军以怀远龙亢为中心的淮上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在已经沦陷的蚌埠、怀远县城内,他们多次利用夜袭行动,突袭怀远县城的日军,攻克安乡、上桥等日伪据点,并在淮河伏击日军汽船,极大震慑了怀远、蚌埠的日伪军。1940年夏,彭雪枫率部第二次进军淮上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部对日伪军作战20余次,建立淮上地委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正式创建了淮上抗日根据地。彭雪枫捐躯疆场后,第四师继任师长张爱萍率部西征,恢复、扩大了淮上抗日根据地。

  几乎同时,为发展淮北敌后抗日力量,1939年7月,中央派遣张爱萍、刘玉柱到皖东北成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与安徽省第六区行政公署专员盛子瑾合作抗日。盛子瑾出走后,中共泗五灵凤县委随即成立,皖东北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坚持反“蚕食”、反“扫荡”和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同时,加强根据地建设,创办泗五灵凤中学,培养根据地建设人才,冒险在日伪军控制地区抢修淮北大堤,解决百姓水患之苦。

  城市斗争

  蚌埠沦陷后,党组织派遣党员进入蚌埠。他们以职业为掩护,发展党员,创建党的秘密组织,带领蚌埠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隐蔽斗争。1941年5月,受新四军第四师和中共淮北区委的派遣,高揖三回到家乡小蚌埠,以教私塾为掩护,开展党的秘密斗争。同年11月,抗战时期蚌埠首个党组织——— 中共小蚌埠支部成立。期间,淮北区党委、淮南区党委、华中局城工部、定凤怀县委、宿怀县委、泗五灵凤县委等多次派遣党员打入蚌埠,组织领导城市隐蔽斗争。

  在城市隐蔽斗争开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为加强津浦铁路南段和淮河沿线沦陷区的城市工作,做好里应外合收复蚌埠的准备,1944年10月,中共淮北区委决定成立中共蚌埠工作委员会(对外称“淮河办事处”,简称“淮办”),由徐崇富任书记。至1946年9月,张毅、张漫萍先后任书记一职。当时的“淮办”曾先后派遣党员朱百里、李振友等进入蚌埠开展工作。城市隐蔽斗争与正面、敌后战场配合,将日军赶入穷途末路。

  日军在蚌投降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蚌埠,在沦陷区艰难度日的蚌埠市民喜极而泣,纷纷走上街头欢呼胜利,情绪激动的市民涌入小南山,毁了此处的日军靖国神社,宣泄多年来内心积压的对侵略者的怒火。

  随着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的发布,中国军队命令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100处缴械点。并指令,在蚌埠投降的日军来自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区域的安庆、滁县、田家庵、固镇、宿县、徐州、海州、连云港等地区,投降代表为日军第6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投降部队为:第70师团、第一独立警备队、第131师团、第六独立旅团、第65师团等,共计68234人。

  为准备受降事宜,1945年9月初,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授命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率部进驻蚌埠。9月22日,受降主官李品仙乘船抵蚌。9月24日,中国第十战区接受苏皖境内日军投降仪式正式举行,仪式安排在位于二马路的原伪安徽省政府礼堂,历时15分钟。受降仪式结束后,安排了盛大的游行活动。9月28日,在投降日军集中营地戴湖,张淦等人骑战马进入日军营地,向待降日军宣布立即解除武装的命令,日军投降缴械正式开始。此后,中国第十战区分别在固镇、滁县、安庆、徐州、海州,接受日军投降缴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