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四军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1937年7月,后期主要活动于皖西的红二十八军发起与国民党地方代表谈判,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由红二十八军及豫南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3100余人,在新四军成立之初的4个支队中是人数最多、老红军成分最大、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支队。1938年3月,四支队各部奉命东进皖中抗日,支队指挥机关进驻舒城东、西港冲。5月12日,四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战第一枪。接着,四支队又在舒城南港、六安椿树岗及舒桐边大小关、棋盘岭等地进行大小战斗27次,成为江淮敌后抗日的主力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五师、七师各有一部在皖西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其中二师六旅十八团一部和淮西独立团先后在寿县、六安、合肥、霍邱边界地区经历大小战斗200多次,消灭日伪军3000余人,瓦解伪军4000多人。
2.武汉会战正面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1938年6月至10月,日军投入40余万兵力参加武汉会战。皖西是日军由东向西进攻的必经之地,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新四军和地方武装积极游击、袭击日军;驻皖西的国民党军队10余万人均在皖西正面战场节节抵抗,顽强阻击;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一、二、六路军、各游击部队、各保安团队、各县自卫军、各乡镇自卫队,在皖西各地积极参战,袭扰日军,破敌交通;各级动委会、各工作团动员民众组织各种战时工作队,民众武装和人民群众也踊跃支前、参战,使入侵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霍山鹿吐石铺之战毙日军1370余人,是安徽抗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会战期间各种武装和人民群众在皖西境内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
武汉会战时期皖西地区的较大抗日战斗还有:1938年6月舒城桃溪、柿树岗之阻击战,城关及南港、沟二口、傅冲等战斗(其中川军第二十军工兵营在鹿起山阵亡殆尽,只十余人负伤脱险);7月下旬,李宗仁部两个师及部分游击队、新四军四支队一部围攻舒城,困守舒城的4000余日军被击溃暂时退走(一个月后再占舒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六安之战,霍山下符桥、大河厂、城关之战,以及半个多月的淠河沿线阻击战(包括霍山戴家河、黑石渡、秦冲、半边冲,六安苏家埠、韩摆渡、独山、徐家集、南岳庙、康家铺、黄油坊、关公店、杨柳店,立煌县麻埠等战斗),第五十一军、七十一军、七十七军及安徽保安团队、县自卫军共伤亡2500人;寿县及正阳关攻守战斗;皖豫交界的富金山战斗中,中国军队阵亡2618人,伤12401人,其中在皖西的叶集、开顺、平岗、史河岸边等地伤亡约4000人;9月下旬霍山鹿吐石铺之战,中国守军伤亡420人;9月下旬第七军一七一师在立煌隘门关、康王寨一带将由商城开出的千余日军歼灭大半;6月至10月,新四军四支队在合肥到六安、合肥至安庆公路沿线六安境内多次袭击、伏击日军,其中9月19日伏击由六安开出之日军千余人毙敌二百余人,10月9日晚在六安椿树岗伏击日军300多辆的汽车队,击毁汽车65辆,毙敌46人,伤敌100多人。
3.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策应地。武汉沦陷后,皖西和大别山区成为敌后游击区。新四军一部和中共领导的部分地方武装、秘密武装在皖西坚持抗日、反顽斗争,不断配合、策应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第二十一集团军和豫鄂皖苏游击兵团以皖西和大别山为基地,不断向四面出击,西击平汉线,东攻皖东和津浦路,南袭长江沿线,北渡淮河作战。如1939年春第五战区发动“四月攻势”,桂系第七军并率第二、三游击纵队向信阳、广水、花园日军进行袭击;随后,驻大别山的军队两次奇袭安庆,两次策应随枣会战,多次策应第三、六、九战区作战。1942年3月桂系第七军一七二师在寿东三义集、古井岗、双庙集歼日军600多人,7月在寿东南李山集一带歼日军400余人。正是以大别山为基地,国民党豫鄂皖苏游击兵团多次向周围地区出击,既开展抗日斗争又进行反共摩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