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福建抗战 > 内容正文

永安 福建抗战“陪都”
来源:海峡都市报   2017-11-19 10:50:53

  福州战事一起,省政府不得不搬迁,三个备选地点中为什么圈中了永安?

  大迁徙,永安成了临时省会,小山城怎么安置一系列政府机关,那些机关又是怎么运作的呢?

  省政府搬到永安,又是如何指挥前线的抗战的呢?

  ……

  回到67年前,重新走进永安,小山城的每个角落,似乎都隐藏着一串又一串的秘密。

  战时省会·揭秘

  三选一,为什么是永安

  战事一起,福州频频遭轰炸,省政府不得不搬迁,当时考虑了三个地点:建瓯、长汀和永安。

  为什么最终圈定永安?建瓯、长汀邻近江西,日军翻过一个山头就可以攻击,同时过于深入,对于前线,尤其是沿海的战役指挥鞭长莫及。

  建瓯、长汀都曾是共产党活跃的地区,有着深厚的赤色根基,这也是国民党当局不得不考虑的。

  相比之下,永安位于福建中部,对福州以及沿海的指挥非常方便,同时这里还没有受到共产党的“赤化”,从地理和政治上方便统治。

  永安市博物馆馆长张承忠介绍说,当时国民党曾考虑,万一战事绵长,将把永安定为永久省会。当地的老人回忆说,曾看过省政府出台的一个关于新省会城区规划的图纸。

  张承忠说,当时省政府用当地闲置祠堂或民居作为办公场所,条件简陋,根本不像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机构。

  省政府搬来永安后,带来各个行政部门,一开始是在闲置的祠堂里办公,后来人越来越多,就租用或征用当地民房,各政府部门非常分散。

  永安文庙成为省政府的办事机构,大成殿和两边一些厢房作为各科室的办公室,“大成殿里用木板简单分隔一下,摆几张桌子,政府职员就开始办公了,省政府主席偶尔也来处理一些公事,办公室也相当简陋”。

  永安下吉山村有个春谷山庄,曾是当地一户刘姓人家的书院,战时则成为两任省主席———陈仪、刘建绪的公馆。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距永安城区较远,树木丛生,隐蔽性很好。

  省政府在祠堂办公

  张承忠指点着说,这一带原先有重兵驻扎,山脚还有个防空洞,是省主席躲避空袭用的。防空洞上方就是主席的公馆,也只是用木头简单搭盖的,只有一层,旁边有间砖头房,是会议室和作战指挥部。

  下吉山村里除了一处刘姓祖先的祖厝,几乎所有的民居、祠堂都成了政府机关的办公室。据说当时为了能征到地,还出动了警察和居民“协商”。

  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刘家祠堂变成教育厅的办公场所,摆下几张桌子就是全部人马的办公场所。省高级法院审判庭条件就更差了,设在一处规模较大的民居里。民居纵向分为三块,审判庭占了中间一块,两边用木板隔开,经常在开庭时,两边的隔板传来鸡鸣狗吠、儿童啼哭、做饭炒菜的声音。

  国民党政府内迁永安后,没有进行大规模建设,只是简单拓宽了一些道路,同时由于电力方面的需求增加,省政府拨款13万,购置了2个当时全省发电量最大的发电机,建设了桂口水电厂。这2个发电机1940年投入使用,直到1970年才退役。

  省政府内迁,把日军的轰炸机也招来了,整个抗战期间,永安遭受过12次大大小小的轰炸。

  抗战期间,许多台湾籍国民党人士,在大陆,尤其是福建组建了许多团体,但起初没有统一的机构,各自为政。1941年,国民党中央把这些团体组织起来,成立“国民党中央直属中央党部”,设在香港,香港沦陷后搬到漳州,最后又迁到永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