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抗战,这6年间,是日本军国主义狂热侵华时期。客观来看,台湾抗日运动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首先,日本军部法西斯派抬头,发动所谓“新体制”运动,进行战争冒险。在这种形势下,台湾被称为“日本帝国的国防第一线”。日本要充分利用台湾的物力和人力,就要彻底消灭台湾的抗日运动。其二,中国全国抗日情绪沸腾,但国民党政府并无抗战之意,国民党的反共内战尚未停止,因此,国内对台湾的民族运动仍无直接援助。第三,欧洲对于法西斯侵略者尚在实施妥协退让的所谓“绥靖政策”,形势动荡,因此,台湾的民族运动,在国际上也缺乏良好的条件。由于这些原因,台湾的民族运动,表面上仍然是自治运动。但是,在这段时期内,仍然发生了一些台湾人民武力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事件。
基隆港炸弹案
日本在准备战争期间,一面以所谓“自治改革案”敷衍台湾的上层分子,一面在各州设立所谓“国防议会”,迷惑台湾人民。当时的日本海军元帅、军令部长伏见宫亲王,在海军大演习的时候,与海军元帅梨本宫亲王先后到达台湾,鼓励所谓“国防第一线运动”,视察自治运动,并为台湾国防议会联合会总部举行成立典礼。这个典礼预定在1934年10月1日举行,但在9月29日上午11时,在基隆就发生了炸弹案,警察署一部分建筑物被毁,引起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恐慌。日督府一面封锁新闻,一面大肆搜索,结果侦悉投弹人是一个21岁的爱国青年郑清水。日本人四处搜捕,郑都机智地脱逃。在出事一个月以后,郑清水因为生活困难,向当地保正廖某商借旅费,却被廖某出卖,招来军警围捕。郑清水见势不妙,在杀伤日警以后,用刀剖腹自杀,但仍盘坐田畔,四围日本军警起初不敢走近,后见久无动作,才知郑清水已死。台湾人民誓死抗日,如此壮烈,叫日寇胆寒。
“众友会”起义
与基隆炸弹案同时,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抗日革命事件——“众友会”起义。台湾青年曾宗,素怀抗日复国的志愿,平日积极结识各方同志,并着手在台中、清水、鹿寮、竹林等地组织“众友会”,计划起义。之后,曾宗少年时代的至友蔡淑悔从国内来台,加入了“众友会”,并被推为领袖。蔡淑悔入会后,积极推进组织,置办武器,并定1935——1936年间,即日本所谓“非常时期”起义。但由于情势日紧,“众友会”的活动逐渐被日本人注意,起义乃不得不提前发动。在1934年4月初,“众友会”以袭击台中州西屯、南屯两派出所为目标,由清水出动,到沙鹿的竹林附近,但行动被日方察觉,日方立即在台中、台南、高雄各州展开大搜捕行动,先后被捕了425人,内有“众友会”领导骨干25名。“众友会”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曾宗受了酷刑,死在狱中。
埔里社事件
1936年3月1日,有高山族同胞20余人,突袭距离埔里社十余里的日本军事据点,杀日警2名,然后退入阿里山。临行时,散发传单,指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压迫台湾人民的种种罪恶,号召台湾人民一致团结抗日。日本人因此又大举搜捕,许多人被拘被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