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台湾抗战 > 内容正文

宝岛抗日记忆——悲天悯人的“台湾第一才子”
来源:新华网   2016-11-26 10:56:46

吕赫若,1914年生于台中一个大户人家,从小成绩优异,1934年毕业于台中师范,次年即以《牛车》成为台湾文学界瞩目的新星,亦引起大陆文坛关注。吕赫若还曾赴日本学习声乐,在文艺界兼具音乐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

“《牛车》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台湾农村经济的深刻理解,吕赫若当时只有22岁,的确让人惊讶于他的‘天才’。”吕正惠说。

吕正惠认为,吕赫若的早期小说(1935-1937年)继承了1920年代开始的台湾新文学的启蒙思想和左翼潮流。在《牛车》和《暴风雨的故事》里,他描写了台湾农民在殖民者和地主阶级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在《前途手记》《女人的命运》中,他以新思想为基础,剖析了女性在旧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的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批判和抗议精神。

吕正惠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在台湾的统治更加严厉、高压,台湾作家的文学表现受到更为严苛的限制,吕赫若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写作。日本殖民当局厉行“皇民化”政策,吕赫若及其作品遭到攻击,但他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创作的几篇小说仍表现出对“皇民化”的抵抗。

“从当时日本殖民当局的文艺政策立场来看,吕赫若着力刻画台湾社会的腐朽、黑暗,对‘皇民化’问题几乎不屑一顾,是非常有问题的。几位日本文人就曾激烈批评吕赫若等台湾作家偏好描写‘现实的否定面’,而对‘本岛人作为皇民’的问题不积极、不肯定。”吕正惠说。

可想而知,吕赫若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与内心的压抑、无奈,虽然无法秉笔直书,但他的信念却没有丝毫动摇。在吕赫若写于1942至1943年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购买、阅读书籍的记录,其中不仅有《诗经》《楚辞》等古代经典,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

这一时期,吕赫若的创作被迫更加隐晦。小说《清秋》中,他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中华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的祖父。“通过主人公仰慕祖父的情节,吕赫若实际上对‘皇民化’思想进行了反驳。”吕正惠说。

吕赫若之子吕芳雄回忆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父亲和所有台湾民众一样,欢欣鼓舞,十分兴奋。

然而,没有多久,吕赫若看清了当时国民党独裁、腐败的真面目。1948年,他出任《光明报》主编,进而投入中共地下工作组织。次年,《光明报》创办人、基隆中学校长、中共地下党员锺浩东及相关人士陆续遭到逮捕,吕赫若因此开始逃亡。1951年,中共地下组织“鹿窟基地”遭围剿,吕赫若遇难,年仅37岁。

吕芳雄说:“我的父亲所追求的无非是一个平等、和平、民族不再分裂敌对的理想社会,他的道路终究是对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