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后排右一邓颖超
战时儿童保育会部分理事及发起人合影,左起:李德全、冯弗伐、邓颖超
难童是难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拯救战乱中的难童,一批中国妇女界著名人士和儿童工作者,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起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开展抢救、收容和保育战区难童的工作。保育会于1938年3月1日在汉口正式成立,推选宋美龄、李德全分别担任正副理事长,邓颖超等17人任常务理事,还聘请蒋介石、毛泽东、沈钧儒、史沫特莱等为名誉理事。保育会以汉口为中心,总会下设23个分会,在各交通要地设立接运站。宜昌接运站于1938年4月设立,地址在下铁路坝,负责人为方雪女士,有不少宗教界和其他爱国人士参加。由汉口转移难童至四川的四条主要路线中有三条经过宜昌,宜昌接运站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工作的繁忙程度可见一斑。
1938年9月,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的学生离院乘轮转运宜昌
面对庞大的西迁人流,宜昌人民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优先接待难童。住宿紧张,让孩子们住校舍、教堂或自己的家里。运输困难,民生公司规定对难童优先、免费或半费运送。第一艘满载难童的轮船从宜昌起运时,总经理卢作孚曾亲自到码头送行。这时,刚重建不久的宜昌地下党组织也遵照上级指示,派出得力的同志分几批上前线去抢救、运送难童。据当年在宜昌从事地下党活动的韦君宜同志(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回忆说:“1938年,我们在宜昌建党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救难童。同志们到前线把那些在逃难中失去父母亲的小孩收集在一起,给他们洗澡、检查眼睛、治病、换衣,还组织他们念书。宜昌也成立了儿童保育院,把从武汉接来的孩子送往重庆”。宜昌党领导的抗战剧团在赴襄河前线慰问演出时,在沙洋一带抢救难童90余人,送往奉节儿童救济院。他们还走上街头,为难童征募寒衣,缝补衣裤,教孩子们唱歌、学文化。
1938年来宜昌抢运难童的共产党员、著名作家韦君宜
宜昌抗战剧团从襄河前线抢救的难童运到宜昌
当时,在宜昌参加抢救和收容难童的还有中国战时儿童救济会、中国慈幼协会等单位。许世英任理事长,周恩来等145人为理事的儿童救济协会宜昌办事处,曾将武汉会战期间运来的难童300余人接往万县。中华慈幼协会宜昌救济会曾于1938年7月派员赴鄂北前线抢救难童。
宜昌哀欧拿女子中学旧址,当年该校收容了一批又一批难童
难童在宜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鼎力相助,各阶层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和积极主动接待安置。哀欧拿女子中学在校长刘自铮(建国后曾任宜昌市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主持下,腾出校舍、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倾力做好难童接待。特别是利用暑假时机,多方照抚,供给膳食,教唱抗战歌曲,并给上文化课。据当时报载,1938年“八一三”周年大会,哀欧拿中学组织1400名难童集会,让他们以亲身经历愤怒声讨日寇暴行。为此,该校曾受到上级嘉奖。
转运到宜昌的难童、学生登轮西迁
从1938年到宜昌沦陷前夕,由于宜昌地下党的参加和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宜昌接运站,以及中华慈幼会、红万字会等的共同努力,宜昌接运护送难童共15000多名,全部将他们分批送到了大后方。
曾任宜昌哀欧拿女子中学校长的刘自铮(后排中),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与她当年收容的难童(后排右一)一家合影
1988年3月10日,北京召开了隆重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50周年大会,同一天几十名两鬓染霜的老人聚集在宜昌市强华里干休所。他们含泪追忆“战时儿童保育院”的艰难岁月,同唱五十多年前唱过的院歌:“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老家。我们的大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才可以回老家,才可以建立新中华……”。
作者单位:宜昌市档案局(馆),图片由宜昌市档案馆提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