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自四川宜宾岷江口以下经四川、重庆至湖北宜昌的这一段又称川江,全长1040公里,著名的三峡,即在其中。
自古以来,川江因为其急流险滩和两岸的崇山峻岭而被人们叹为“绝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
川江之上,险滩成群,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船只罹难其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句话——“川江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
谁也不曾想到,当历史的篇章翻到了1938年这一页,曾经令无数人望而却步的“死路”川江,却成了整个中国的一条“生路”。
1 奇迹!宜昌大撤退
倘若,没有1938年在川江航道上发生的“宜昌大撤退”,中国抗战的历史会怎么样?无数专家的回答都是一样:不堪设想!
1938年10月21日,广州落入敌手。25日,武汉沦陷,日军沿长江一线开始向西南大举进攻。至此,中国国土精华尽失,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决定中国不被灭亡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是滞留在武汉西部长江岸边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物资,还有10万名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军政两界要员及其部下与附属人员,外加100万吨左右的零散物资和不计其数的难民。前者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敌机已飞临宜昌,日军正向宜昌推进,处境万分危急。
后来被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就在此时奇迹般地发生了。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和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短短的40多天内,用20多艘轮船和800多只木船,日夜穿梭,终于在枯水期来临之前,把所有人员以及重要物资的三分之二安全转运到大后方。
事实上,在最紧张的40多天的抢运之后,“宜昌大撤退”还在延续。直到宜昌沦陷,民生公司运送的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为国民政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震惊!川江精神
中国军民在“宜昌大撤退”中的表现震惊了世界。
在整个大撤退过程中,尽管有为数众多的轮船被追逐而来的日机炸沉,有的触礁而毁,船上水手伤亡惨重,但那大船小船齐头并进,那军民不分、通力合作的场面,以及在硝烟密布、弹片横飞的川江水面负重前行的身影,令见者无不唏嘘。其间,有外国记者拍下了全裸的民生公司职员和当地纤夫,为抢运战时物资于寒风凛冽中,在长江岸边匍匐前行的照片。
当这些照片在西方报刊登载后,引起了巨大震撼。至此,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才知道世界东方这个被讥讽为拿着筷子与日本军队交战的民族,在最危急的时刻会用肉体与炸弹、刺刀搏斗,用鲜血浇泼战火的烈焰,中国民众有着一种不可战胜的意志与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在此之后,美国民众援华的呼声空前高涨,美国政府与议会对中国抗日前途的估计,以及对华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观。
而川江航道,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这一场悲壮的“宜昌大撤退”。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中,由于当时没有出川铁路,公路也少,空运更困难,川江成为保障抗战运输的主干线。川江之上穿梭不息的船,为运送川军和补充壮丁出川杀敌,为抢运军火和其他物资,为护送伤兵和入川避难同胞,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统计,仅仅民生公司一家,就在八年全面抗战中通过川江运送出川官兵和壮丁270万人,弹药武器等30万吨,此外还有大量军粮、盐巴等物资。
而在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战后复员运输也从同年9月开始,为期15个月。资料显示,在此期间,重庆港通过川江航道,完成客运24.76万人,货运11.2万吨。
川江,就在那段特殊的历史当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条“救生大动脉”。
3 改变!二战格局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是1938年1月20日,带病出征的川军将领刘湘,在临死前的遗嘱中激勉川军将士的话。
这铿锵有力的“抗战到底”的宣言,在此之后,融入到波涛汹涌的川江之中。而川江航道的存在,可以说改变了中国抗战的命运,也改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倘若没有这条“生路”,大量的物资、人员不会就此进入四川这个大后方,重庆也不会成为中国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也不会成为远东战场的军事指挥基地。
倘若没有这条“生路”,就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中国的抗战不会支撑如此之长的时间,拖住日军绝大部分的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胜利赢得时间。正如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这种情况的出现,足以改变整个二战的格局。所幸,我们还有川江。
在经过多年的整治之后,如今的川江,早已不复当年“生死相搏”激流险滩的旧模样,它变得平静异常。
然而,静水深流。那段血与火的记忆,即便被深埋在川江的水面之下,依然会不时在我们心中涌动,正如那首著名的川江号子依然会被不时提起一样——“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