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处华中腹地,北接中原,南连潇湘,西通巴蜀,东邻赣皖,襟江带湖,东西水上通道长江横贯全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综观整个湖北抗战,其特色、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武汉:全民抗战的中心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抗战的军事和政治重心也随之西移。华中重镇武汉自然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沦陷止,武汉作为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各重要机关的临时办公地点,云集着各党政要员和众多国内和国际的抗日志士,是部署和指挥全国抗战的军事和政治大本营和名副其实的临时首都。因此,不少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武汉。国民党在这里召开了确立抗战建国国策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全国各党派合作抗日制度性机构———国民参政会也于1938年7月在武汉正式成立;国民政府最高军事机关在这里部署和指挥了著名的武汉会战。更重要的是,国共两党合作在武汉掀起了空前的全民动员、全面抗战高潮。
武汉会战:战略转折之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继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之后正面战场的又一次大会战。日军企图通过攻占武汉胁迫中国政府投降。日本成立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下辖第二军、第十一军,配备空军和海军,总兵力近30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以尽快占领武汉。
会战自1938年5月至10月底武汉完全沦陷为止,历时5个多月,在抗战初期历次大会战中持续时间最长。中国百万将士冒着暑热,奋力作战,利用长江两岸丘陵山地的有利地形,打击敌人。既出现了田家镇血战那样体现中国军人英勇作战的战役,也有万家岭大捷歼敌一万余人的战役性大胜利,而且还有体现国际援助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参与的武汉空战。更具积极意义的是,武汉会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完成战略展开,初步建立了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起到了战略上的配合作用。它标志着日军战略进攻阶段的结束,抗日战争从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湖北:屏障大西南的前哨阵地
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西南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湖北作为由华中进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成为抗击日军、拱卫战时首都重庆和为战略大后方提供有力屏障的最前线。
这一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分别在恩施、老河口设立第六、五战区司令部,在川鄂湘边和鄂豫陕边与日军周旋。自1939年5月至抗战结束,湖北的随州、枣阳、襄樊、荆沙、公安、石首、松滋、当阳、宜昌、宜城、枝江、长阳、五峰、老河口等地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随枣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等一系列著名战役相继在这里展开。1940年5月,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是中国抗战时期唯一一位集团军司令级别的殉国将军。
将士效命疆场和湖北人民的竭力支持相结合,成功地阻止了日军进入西南、西北大后方,完成了拱卫战时首都重庆和屏障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鄂豫边根据地:全民持久抗战的典范
武汉沦陷后,中共中央根据战局发展形势,派李先念率新四军精干支队南下湖北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经过两年努力,成功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立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到1941年11月底,在鄂豫边根据地内,湖北就有20多个县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促进流通、统一财政、普及抗战文化教育等进步政策,推动了地方生产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为坚持敌后持久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初,五师还接应和配合八路军南下支队,积极开辟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向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发展游击战争,形成了有利的进攻态势。到日本投降时为止,在共产党领导下,湖北有32个县建立了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民兵达30余万,主力部队达5万人,民主抗战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对敌斗争,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