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湖北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与还治纪略
来源:恩施新闻网   2017-11-16 14:41:15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武汉沦陷。国民政府湖北省省会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等集中于此,约10万人之多。勘定恩施城东门7里之外的土桥坝、七里坪为署址。省政府征用不少民房作省府机关办公之用,恩施最大的几家宅院,如赖家大院、艾家祠堂等,成为省建设厅、民政厅、教育厅、财政厅的办公用房。1939年夏,省临时参议会、省八小学迁至艾家大屋艾氏祠堂。参议会议长石瑛、副议长李四光同时迁居龙洞湾农户家。随后,许多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员、学校师生、军人云集,一时间几千人挤居龙洞、芋河沟、沙河三个湾五六平方公里内的农户家。1940年6月,宜昌沦陷。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以陈诚为代表的军政要员迁到恩施,战区管辖4省81县,拥有5个集团军,驻扎兵力30多万人。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逐次迁离,长达7年之久。恩施一度成为湖北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其间,恩施承载了难以承受之重,同时也因抗战成为华中重镇,蔚为一时之盛。国民政府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石牌保卫战”,取得歼灭日军2.3万余人的战绩,日军大举进攻重庆的计划被彻底粉碎。1943年春季,日寇大举进攻鄂西,诡诈而凶猛。陈诚运用防守反击的战略,令精锐部队十一师在石牌浴血固守,使日寇无法前进一步。接着,调集主力从侧翼包抄,日寇阵脚大乱,陈诚趁势追击,直至宜昌方休。同年6月29日,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来恩施。7月1日召开六战区军政要员会议,对陈诚、孙连仲等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胜利,省政府于1945年(民国34年)10月迁往武汉。由于交通运输困难,省府大批文书档案和一部分职员及其眷属难以在短期内运至武汉,决定设置省府恩施办事处,推省府委员黄仲洵兼任主任,在土桥坝办公。11月1日,办事处开始办公,任务为维持政务及地方治安。管辖范围为第七区各县及第六区所属五峰、长阳、宜昌、宜都、兴山、秭归等县。据省府委员会第513次会议决议,办事处主任代行省主席职权,所有辖区各保安大队、各县警察大队悉听其指挥调遣。至第二年初,办事处才告结束。

  湖北省府和第六战区西迁恩施,尔后带来鄂西地区农业、工业、教育等较大发展,也给恩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分布在恩施州的抗战文化遗迹、遗址有数十处之多,据《恩施市抗战文物分类目录》记载,已属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文物有5处,分别为:叶挺将军囚居旧址、何功伟烈士就义旧址、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龙洞陈公馆)、中共鄂西特委旧址、窑湾医院旧址。另有饶氏故居、湖北省建设厅遗址、湖北省教育厅遗址、湖北省民政厅遗址、中美空军招待所旧址等9处,列入政府登记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还有湖北省医学院旧址、湖北省农学院旧址、湖北省工学院旧址等15处,可竖立标志的抗战文物遗址。

  恩施六角亭

  六角亭位于施南镇(现六角亭办事处辖区)解放路与公园街相交的街口处,西由公园街可达西城门,南经解放路可与南门相连。其旧地称分水岭,是恩施城内最高的街区,海拔450米。

  据《恩施县志》记:明代建谯楼与分水岭,年久朽废。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建鼓楼于原址,作鸣鼓报时之用。下以泥石作壕,备兵战用。其地命名鼓楼街。抗日战争前,曾一度被用作民众教育馆。1939年,日机炸毁鼓楼。1941年国民党驻城军工于原地建石造八角形城防地堡,四面设抢眼,内筑旱井,常驻兵一排。1946年改地堡为亭,亭高6米,呈六角形。亭内望板有国民党党徽。亭基为两台,一台高1.5米,二台高1米,外围条石,里面填土,内为环径,外置盆景。亭下外围镶有直径15米的圆形石墩,高0.1米,内置花草。此亭仅东向一面有门,下设石阶五级,以供出入。因亭有六角,故取名六角亭。

  1962年,六角亭塌废,仍留亭基为花台,1971年为整顿市容,将亭基拆除,其亭基面积达320平方米。成为老城内集市贸易区之一,也是城内主要交通要道。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