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湖北抗战 > 内容正文

1938年,日本首相为何对武汉志在必得?
来源:搜狐   2018-07-30 09:24:3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此为标志,日军开始推动全面侵华。不到一个月,天津、北平相继沦陷。半年之内,日军连克上海、南京。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蒋介石做出了迁都重庆,以四川作为抗敌大后方的决定。

  蒋介石

  但是,在这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并没有来到重庆,而全国真正的抗战中心、实际的战时首都也不在重庆。而是在有着“东方芝加哥”之称的大武汉。

  上世界二十年代的汉口民众乐园

  上世界二十年代汉口街景

  上世界二十年代汉口一角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武汉再次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大敌当前,武汉也成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敌的前沿阵地。伴随着国共两党的紧密合作,各民主党派、社会名流、文化界人士和全国著名的抗日救亡团体也都云集武汉。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中国共产党在汉口长春街设立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这幢楼房在当年有着“一门二中将,三楼四参谋”的美誉。当年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人先后在这里主持工作。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设立在武汉的公开机构,更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堡垒。

  1938年,李克农与叶剑英、张云逸等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

  武汉的价值,蒋介石明白,日本人也很清楚。作为日本政府智囊团的昭和研究会认为,当时扎根延安的共产党以西北各省为其势力范围,而国民政府则主要控制着西南各省。武汉正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也是两党合作的楔子。在他们看来,要摧毁中国抗战的精神核心――国共合作,就必须占领武汉。

  此外,由于日本幅员狭窄、物产贫瘠,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已有半年,巨大的战争消耗让日本的战略储备迅速亮起红灯。为持续战争,日军“以战养战”的策略开始萌芽。日本人清楚地知道,湖北不仅是华中的大粮仓,还能提供重要的战略物资——铁。所以,贪婪狂妄的日本人对这块富饶的土地早就垂涎欲滴了。

  武汉一战,在所难免。可就在这个时候,万里之外的东京也恰如开了锅的战场。围绕着中国战事,两派政治势力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二战甲级战犯,日本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推行者,侵华战争的重要罪魁之一。在1937年至1941年之间,他曾三次出任日本首相。当时,全面侵华战争已经爆发半年多,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早已不攻自破。解决中国战事,已变得遥遥无期。面对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近卫文麿急切地寻找一个能将中国彻底击溃的机会。

  就在这时,作为日本政府智囊团的昭和研究会向他提出,如果攻占武汉,蒋介石即便不投降,也只能退入西南。国民政府也就会从一个全国性政权降为地方政权。这样一来,日本便可以趁机扶植傀儡政权,取而代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