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湖南抗战 > 内容正文

十四年抗战与湖南
来源:《湘潮》 2017年第5期 作者:王文珍 朱柏林   2024-07-04 15:43:39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教育部决定在大中小学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为十四年抗战史正名,对于完整揭露日本的长期侵华罪行、回击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具有深远意义。这一重大举措,对于准确、全面和科学地认识湖南抗战历史的整体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确立“十四年抗战”——完整展示湖南浴血抗战的光辉历程

  以往,由于强调八年抗战,而湖南地处华中腹地,远离抗战前线,所以给人一种错觉:九一八事变开启的6年局部抗战似乎与湖南无关。实际上,九一八事变后,湖南人民抗日救亡的斗争就从未中断过。正是由于远离战火,恰恰使得湖南成为远离全国抗战前线的战略大后方,为全国抗战贡献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直接军事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的确立,是对6年局部抗战时期湖南人民抗战救亡运动历史地位的肯定,完整还原了湖南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九一八事变后,湖南人民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救亡运动。1931年9月23日,得知日军占领沈阳后,湖南人民群情激昂,即有200多个宣传队奔赴街头巷尾,宣讲九一八事变真相。《湖南大公报》《湖南通俗报》等号召全省人民奋起抵抗侵略,在全省迅速造成强大的抗日救亡声势。《抗日救国》《反日专刊》等抗日救亡刊物纷纷出现,开展抗日宣传。与抗战救亡宣传相适应,湖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行示威活动。9月25日,长沙各界十几万人,举行了抗日示威大会,声讨日本侵华罪行。随后,衡阳、邵阳分别举行了5万人、3万人的游行示威大会。1935年秋,日本侵略华北后,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消息传来,湖南人民纷纷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12月20日,长沙各校万名青年学生,不顾当局和校方的阻挠威胁,举行示威游行,热烈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湖南对日经济绝交也开展起来,主要表现为抵制日货,断绝对日供给,提倡国货,发展实业,有力地冲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湘的经济势力。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运动,激发了湖南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湖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日救亡呼声响彻三湘大地,为全民族抗战在政治上思想上进行了初步动员。

  进入相持阶段前,湖南一直是支援抗战前线的重要基地。马占山部在黑龙江省奋起抗日时,湖南学生电慰全体将士,并募捐接济马部,开直接支援前线抗日的先声。淞沪抗战爆发后,长沙的市民、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和新闻界人士,纷纷声援十九路军爱国官兵的英勇壮举,以铁血救国团奔赴抗战前线为开端,掀起了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潮。长城抗战爆发后,长沙湘雅医院医务工作者组成抗战救护队、湖南公路局几百名技术员组成“北上抗日汽车运输队”,开赴长城抗日前线。湖南人民奔赴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一线所展现出的奋不顾身、为国效命的伟大精神,表现了湖南人民高度的爱国热枕和民族觉悟。

  抗战初期,由于敌强我弱,中国被迫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需要建设湘、黔、滇、川、陕等能支持长久抗战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后方基地。因此,从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就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资源丰富、且靠近战区的湖南作为抗战后方战略基地之一来建设。全省修建了连接城乡的公路网络,加速修通了湘桂、湘黔、川湘等公路,使湖南省公路与赣、鄂、粤、川、黔相连接,修建了湘黔铁路、湘桂铁路,并使湖南省铁路与浙赣铁路接轨,完成了三大铁路在湖南交轨,使湖南成为进出大西南后方基地和连接抗战前线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同时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湖南有丰富的铅、锌、锑、钨、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军事工业和中国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在长沙设立锑业管理局,加强对特种矿业的管制。先后兴建了湖南模范炼锑厂、湖南铅锌矿、湘潭钢铁厂、湘潭电工器材厂、茶陵煤矿等厂矿,把湖南建设为抗战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基地。抗战时期,湖南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钨、铅、锌、锑等战略物资,对支持长期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长沙举行抗日游行示威大会,湖南掀起反日运动高潮

  ★ 确立“十四年抗战”——客观反映党在湖南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历史是靠全民族的力量写就的,是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写就的,那么在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湖南抗日战争的历史,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领导下,湖南各苏区政府率先在全省打出了抗日救亡的旗帜,掀起了广泛持久的反帝爱国运动。1931年10月14日,湘鄂赣苏区省委号召全省人民抓紧开展反帝宣传。1932年1月,湘鄂赣苏区省委发出文化抗战的号召,要求创办一种反帝机关报,组织宣传队、讲演团,通过画报、壁报、标语、演讲和文化表演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1月,湘鄂西苏区成立湘鄂西省反帝大同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淞沪抗战爆发后,1932年3月,湘鄂西省委号召全省“立刻实现对日宣战”,动员苏区人民袭击在长江苏区范围段航行的日本商船和战舰。1933年11月,湘赣苏区号召苏区人民从物质上、精神上帮助开展白区反帝斗争。1935年8月,湘鄂川黔苏区军委会号召全国民众保家卫国反对日本侵略。同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挺进湘中后,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们在湘中建立了38支“抗日游击队”,还建立了“抗日大同盟”。湖南各苏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相互呼应,推动全省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湖南执政的国民党何键集团,紧跟南京国民党政府步伐,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方针,推行对内武力“剿共”、对日妥协甚至“不抵抗”的错误政策,严重削弱了抗日力量。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为了汇聚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抗日御侮,以刘道衡为首的中共中央特科湖南工作组以合法身份作掩护,在国统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组织引导救亡运动。1935年8月,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发表后,上海中央局指示湖南工作组,注意青年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工作组为了推进湖南抗日活动,专门设立了青年运动党团组织,暗中从事统一战线和群众运动工作,加强对青年学生运动的联系和领导。党团书记赵君实和成员刘乐扬、梁宜苏组织了抗日大同盟,在湖南大学、长沙高级中学等学校和新闻界发展了20多个盟员,作为党的外围组织,进行抗日宣传。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运动后,中共中央特科湖南工作组根据上海中央局关于在湖南组织发动学生示威游行、响应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的指示,立即以抗日大同盟的名义印发抗日宣传单,联系各中学学生,推进湖南青年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12月20日,长沙上万名青年学生,不顾当局和校方的阻挠,走上街头集会游行。青年们高呼“反对自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铲除汉奸、打倒奸商、拥护政府从速解决华北问题”等口号,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治要求,热烈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与此同时,常德、衡阳等地的爱国学生,也分别上街集会游行,宣传响应一二九运动。之后,青年运动党团继续推动湖南人民的抗日救国活动向前发展。

  1937年前后,一批从外地回湘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及青年学生中的中共党员,成为这一时期湖南白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1936年夏,一批从北平、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回乡度假的湘籍师生,在中共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中的于刚(中共党员)通过谭丕模与中共中央特科湖南工作组负责人刘道衡取得了联系。7月,由北平同学发起,成立长沙民族先锋队组织,由中共党员李仲融等人负责。不久,常德等地也成立了民先队分队。8月1日,民先队在长沙创办《湘流》,大力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民先队还组织了抗日歌咏队、1936剧社,排演抗日爱国剧目,深入工厂、街道、市郊,向工农民众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于刚、陈德明等利用培德女校、自治女校开办了两个补习学校,向工人、市民、妇女讲解只有抗日才能求得民族生存的道理。此后,救亡社团、救亡报刊纷纷建立,救亡活动广泛开展。李仲融、杨荣国等组织了湖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中共中央特科湖南工作组派赵君实、刘乐扬加入该会。七七事变之后,随着平、津、沪、宁等地沦陷,一批高等学校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张天翼、翦伯赞、田汉等先后转来长沙,他们中不少人是共产党员。长沙顿时成为文化精英和知识青年的集聚之地。9月,吕振羽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回湘开荒”之命到长沙,与刘道衡取得组织联系后,团结回湘文化人与长沙文化教育界人士,以自治女校、含光女校、育英小学读书会为阵地,以中共党员为基础,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 确立“十四年抗战”——有力彰显湖南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十四年抗战中,湖南相继发挥了战略大后方和抗战主战场作用,有力地策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战开始后,湖南从物力和人力上对前线抗战给予了大力支持。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前方保卫后方,后方支援前方”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湖南人民纷纷慷慨解囊,组织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展“募捐购机救国”运动。1933年2月,省会各界成立湖南航空救国会,积极“筹款购机救国”,长沙邮政员工集资购置“邮工号”飞机支援前线;楚怡小学师生一次募捐大洋600元;长沙市政当局邀集各界代表募捐200万元;省政厅训示各厅、处从公职人员月薪中扣收航空救国费。湖南的募捐活动,一方面鼓舞了前方士气,使杀敌更为英勇;另一方面也使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驻湘的国民党军队源源不断调往前线。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之后的数月内,驻湘部队就有8个师、3个独立旅约8万官兵开赴前线。这些主要由湖湘子弟组成的爱国官兵,在前线奋勇杀敌,大部分血洒疆场。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湖南先后设立了衡郴、宝永两个师管区和沅辰、长岳两个预备师管区,在全省征兵,确保为持久抗战提供稳定的兵源。

  全面抗战阶段,全省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拱卫中国抗战全局的“南天一柱”。正面战场共组织了22场大规模会战,歼灭日军40余万,而湖南战场就组织了6次大会战,歼灭日军20余万。日本军队将中国战区35%的兵力投入了湖南战场,在湖南共损失中将2人、少将5人。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湖南肩负着支援全国兵源、人力、财力、物力和战略撤退中转的重任,随着大批企业入湘,湖南一跃成为持久抗战的战略基地之一。湖南每年除供给军棉7万担,军布300多万匹,军粮1000万石外,还源源不断输出各类物资接济周边各省。总人口不足3000万的湖南,共征募兵员210万人,平均每15人就有一人参军,居各省人均参军人数之前列。抗战中,10多万湖湘子弟以身许国、血祭轩辕。以致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感慨:“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抵御外侮,湖南人民同仇敌忾,居功至伟!正可谓:湘人不倒,华夏不亡!

  湖南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湖南的英勇抗战给予了苏联卫国战争有力支持。湖南战场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一的兵力,使日本被迫放弃“北进”苏联的计划,解除了苏联东西面临德日法西斯两面夹击的危险,使得苏军可以从容应对德军的攻击。湖南的英勇抗战,提振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信心。湖南正面战场组织的6次大会战,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有力地策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在德军席卷欧洲,日军横扫太平洋,盟国军队处处失利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不但是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唯一一次大获全胜的战役,而且是整个同盟国战场自苏德开战以来第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决心,使英美等国认识到中国仍是世界反法西斯不可轻视的力量,中国的抗战从此得到了盟国的积极支援。抗战中,湖南为盟军作战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为了满足盟军需要,湖南发动大量民工,修建了衡阳、零陵、宝庆、芷江等空军基地,保障盟军空中力量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和对日军作战。其中,湖南芷江就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能起落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机场,大名鼎鼎的“飞虎队”就驻扎于此。抗战中,以湘籍将士为主的中国远征军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盟军远东作战。为了配合盟军,中国政府从湖南战场抽调部队组成远征军,其中连长以上指挥官三分之二是湖南人;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从团长到士兵都是湖南人。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

  ★ 确立“十四年抗战”——更加凸显湖南人的血性和担当

  湖南人素来剽悍勇猛,历史上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更有“无湘不成军”一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御外侮、舍身为国的民族精神和极具血性、不甘屈服、敢于担当的斗争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前线战斗中,湘籍将士卓励敢死、奋不顾身,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淞沪会战中,主要由湖湘子弟组成的国军第十九师第一一三团,与敌激战,团长秦庆武(浏阳人)身先士卒,与敌肉搏,壮烈殉国,全团官兵1400多人,幸存者无几。1937年8月,第四路军第十五师王东原部奉命从芷江出发驰援淞沪会战前线。战斗中,该师伤亡达1.5万余人。第十五师从湖南出发时,第四十四旅旅长张毂中身患重病,但毅然坚持到达前线。在战场,他冒着炮火指挥战斗,眼珠充血双眼失明后,仍然坚持用电话指挥。战斗中,他一再叮嘱部属要学“岳飞精忠报国,学文天祥誓死抵御外侮”。因劳累过度,他多次晕厥于战壕。1937年10月30日,张毂中死于太仓。该旅第八十六团第十九连连长李九如战斗中身负重伤不能行动,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第一九二师何正凡连与敌激战3天,钢筋水泥工事被毁后,他们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有的官兵被敌人军刀砍去了半边脸部,血肉模糊,还在同敌人拼斗。面对强敌,湖湘子弟兵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充分展示了湘籍将士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在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入侵面前,湖南人民傲然挺立,殊死抵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湖南立即通电全国,提醒国人“若再坐视不理,则朝鲜、印度之惨祸,行将见于中国”,批评国民政府误国误民的政策,敦促当局抗日御侮,充分彰显了湖南人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淞沪抗战爆发后,长沙大中学校学生纷纷组织抗日救国义勇军,学习军事,操练杀敌本领,请求政府拨给经费奔赴前线杀敌。工人则纷纷组织抗日汽车运输队、服务团、慰劳队、医疗队和敢死队、义勇队奔赴前线,支援抗日。许多青年表示“宁为沙场鬼,不做亡国奴”。由长沙青年自发组成的铁血救国团在其团歌里写道:“我有铁,我有血,我有铁血可救国。还我河山,誓把倭奴灭;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大家团结,努力杀贼。”铁血救国团开赴前线前夕,长沙县立高小13岁的学生彭季纯留信离校,信中说:“愿死在日人刀下,已加入铁血团了。”水风井一鞋店老板、20来岁的女子廖氏“素具爱国热忱”,听到铁血团即将开赴前线的消息后,便告诉丈夫,自己决心随团杀敌。可是丈夫不同意,反而到市公安局“告状”。公安局劝这个丈夫:廖氏有此雄心壮志,堪称巾帼英雄,不要加以阻拦。廖氏终于如愿。“廖女士别夫从征”的动人事迹,一时间在三湘四水、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时,湖南人民义无反顾地集合在抗日的大旗下,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宣布,只要湖南人在,湖南就不会轻易被日军占领,中国也不会轻易就亡于日本之手!

来源:《湘潮(上半月)》 2017年第5期 P18-21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