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岭位于湘潭县谭家山镇,山上树木葱茏,山势如刀劈斧削,两壁悬崖夹着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消失在嶙峋怪石间。80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枪战,“飞部游击队”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20多名日寇来了个“全歼战”。
1944年,深秋的寒风吹过湘中丘陵,卷起满地枯叶,也卷来了令湘潭百姓战栗的消息——长岭铺据点的日军又要下乡“打掳”了。
在湘潭沦陷的第5个月,一个身影跋涉在郭家桥泥泞的田埂上。张鹏飞,这位曾在国民党军队当过连长的汉子,手上攥紧的仅是从河底捞起的一杆锈迹斑斑的步枪。乡亲们不会想到,这支从淤泥里捡来的武器,即将点燃湘潭抗日的星星之火。当日军三三两两下乡抢掠时,张鹏飞带领一群热血青年如猎豹般出击,夺下侵略者的枪支。短短数月,“飞部游击队”的威名已在湘潭大地传开——40余名战士手臂统一佩戴“飞部”袖章,20多条枪在日寇运输线上神出鬼没。
情报来得猝不及防:20余名日军将于次日进犯荷塘、拗柴。张鹏飞抚摸着枪管上的露水,目光投向云雾缭绕的石门岭。那是豺狼归巢的必经之路,更是天赐的葬敌坟场。
黎明前的郭家桥,人影在薄雾中无声集结。游击队员们检查着简陋的武器,子弹袋空瘪得令人心酸。张鹏飞举起缴获的三八式步枪:“今天要让石门岭变成鬼子的鬼门关!”队伍如利箭离弦,直插崇山峻岭。峭壁之上,战士们将身体嵌进岩缝,手指扣住扳机。山涧滴水声敲击着紧绷的神经。从拂晓到日影西斜,埋伏圈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山道尽头终于晃出人影。20多个日军挑着鸡鸭、抬着猪羊、背着粮袋,嬉笑喧嚣着踏入峡谷。枪尖上晃动的不仅是掠夺的物资,更是湘潭百姓的血泪。当最后一个鬼子踏入伏击圈,张鹏飞的枪骤然炸响:“打!”
霎时间,手榴弹的爆裂声、步枪的嘶吼声、游击队员的喊杀声在狭谷中激荡碰撞。硝烟裹着碎石冲天而起,日军如同镰刀下的麦秆纷纷倒地。走在最后的几个敌人慌忙钻进树林企图顽抗,张鹏飞如猛虎般跃起:“冲啊!”40多名游击队员从岩壁、树丛、巨石后扑出,寒光闪闪的大刀劈开呛人的烟雾。
枪声在10分钟后稀疏下来,最后一声绝望的惨叫被山谷吞没。20余名日军横尸山道,18支三八式步枪、一挺轻机枪和弹药散落其间。两名游击队员挂着血迹相视而笑——这场教科书般的伏击,他们用仅有的轻武器创造了零阵亡的奇迹。
当队伍扛着缴获的武器回到郭家桥,火把照亮了整个村庄。张鹏飞拍着新缴获的机枪朗声道:“咱们的石门岭,就是日本鬼子的鬼门关!”笑声中,他望见人群里闪烁的泪光,那是失去亲人的老妪,是被烧毁房屋的汉子。
这场胜利如同烽火台被点燃。热血青年翻山越岭投奔“飞部”,湘潭县工委派遣的党员齐大康、王绍云带着建军经验加入队伍。短短数月,这支游击队奇迹般壮大为200多人的抗日劲旅。纪律严明的作风与灵活机动的战术,让“飞部”成为插在日军心腹的尖刀。
1948年,张鹏飞牺牲的噩耗传来,中共湘潭县工委的决议案上墨迹凝重:追认这位湘中雄鹰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未曾见到红旗漫卷的清晨,但石门岭那场10分钟的伏击,早已在潭州大地埋下火种。
村民张洪亮今年64岁,他的父亲张玉刚曾是“飞部游击队”的一员。“听父亲说,当年缴获了不少枪支,还俘虏了两名日本兵。直到王首道南下支队来潭,把枪支和俘虏都上交了。”张洪亮说,家中还留下了父亲当年使用过的一把梭镖。
80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已无从寻究,山岭间回荡的枪声,最终汇入了民族解放的磅礴交响——那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站起的铮铮足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