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旧址纪念碑
1940年初,桂南会战激战正酣。日寇在广西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给八桂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山河危亡之际,窑埠以这样悲壮的方式被历史选择——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四战区特支的地下党员移防窑埠,他们日夜指挥调度军队对日寇顽强作战,积极宣传发动民众把各种支持和物资送上前线,最终留下一段彪炳史册的高光时刻。窑埠成为当时广西抗战指挥中心,很是突然且特别意外,但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来说,背后隐藏的秘密早就有迹可循,令人心胸激荡!
“榕荫古渡”
“窑埠是柳州历史上最悠久的街巷,算得上是柳州的核心地段。”在知名文史研究者、柳州市鱼峰区政协原主席朱德增看来,讨论窑埠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一定绕不开这里的地理条件。
朱德增介绍,追溯史志,关于窑埠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2100多年前,当时在这附近设潭中县城,并形成了繁华的聚居点,江边兴建了码头。唐代前后,窑埠是通津要塞,为东门城外的主要渡口,故亦称东门渡;码头顶南侧的峭壁上有株古榕,冠如天伞,覆盖码头,亦有“榕荫古渡”之称誉。而自明代起,就有窑埠作为村落的记载。明万历年间(1580年前后)渡口铺成石板码头,初具规模。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柳州考察时,就是从这里上岸进城的。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典史李定业捐俸“添置渡船一只,增加船夫二名并重修码头”。2005年文昌大桥建成,窑埠古渡口遂废弃。
对于“窑埠”称谓的具体来源,民间有窑埠百姓以烧窑为业,因烧制砖瓦和石灰在此装卸外运由此形成埠头的说法。朱德增表示,目前窑埠内还未发现古陶古瓷窑址,但柳州周边多地发现有历代陶瓷窑址,而窑埠刚好坐落在柳江“黄金水道”上,因此这里作为陶瓷、砖瓦的贸易集散地,从而形成古镇,应该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便利的水运条件,使窑埠成为柳州历史上商道、官道和军事要地,这也是吸引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搬迁至此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盘踞江边的蟠龙山也是重要的考量。蟠龙山山形犹如一条巨龙,山体东西长约300米,海拔196.9米,往北为窑埠渡口,往南为东台山(亦称灯台山),往西隔着柳江与沙角对望。《徐霞客游记》记录此地“坡上密箐蔽空,连麓交荫,道出其下,如行空翠穴中”“竹坞中,筼筜万个,森森俱碧玉翔烟,觉尘嚣之气俱尽”,意味着早在数百年前,这里沿麓林木茂盛,景色绝佳,别具风韵。窑埠和蟠龙山环山临江,为军队提供了绝佳的隐蔽条件。
重要源头
而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说窑埠不仅是柳州城市建设的发端,也是柳州工商业的发端,是柳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窑埠原先有桂系开办的士敏土厂(水泥厂)、制弹厂等,加之发达的建筑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经济相当繁荣。“窑埠发达的经济为军队提供了宝贵积累。”朱德增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把柳州制弹厂收编改称第40兵工厂。蟠龙山东北麓则是从华东迁来的防毒面具厂(第42兵工厂)。1939年11月南宁首次沦陷时,这两处兵工厂迁到贵州。
紧接着,四战区指挥机关开进窑埠,在战事吃紧的局势下,可直接利用原有工厂的厂房和车间,既可避免新建场地的困扰,还能节省大笔开支。按照张发奎的命令,四战区指挥机关设在第42兵工厂旧址,大门开在窑埠码头,门口有一棵墨绿色的柚子树。进大门后直入长官司令部,往右转经蟠龙山西麓道路到东台山峡谷,是四战区政治部。四战区机要办公室设在原防毒面具厂岩洞里的制作车间外。原兵工厂的厂房、车间、岩洞、仓库,改为四战区机关官兵的办公室、宿舍、弹药库、拘禁室等。
在东台山东面临江处有一个浅洞,洞口有一个半圆形堡垒,里面有间两层的楼房,原是兵工厂技术员及外籍工程师的工作室、资料室和宿舍。四战区进驻后,改作司令长官张发奎和夫人刘景容的居室,他们在此度过了硝烟弥漫的四个春秋。
较先觉醒
窑埠在全面抗战时期的“高光”时刻,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事实上,窑埠当地民众的革命意识觉醒较早,有支持革命的民众基础和氛围。
“自清末开始,窑埠码头不断涌现出革命志士,他们唤醒了柳州的革命精神。”朱德增说,1903年,广西发生大饥荒,饿死73000多人;清政府的残酷压迫,引发了会党起义。1904年5月,陆亚发举事于柳州,声势浩大,清廷震惊。张铁臣、卢焘、陈晓峰、黄岱等革命党人乘势派人在窑埠、谷埠等地秘密活动。
常在窑埠码头一带活动的是统领部军官张铁臣,他早年毕业于早稻田成城学校,后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在粤赣两省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后辗转到柳州一带开展活动。他把部下卢焘吸收为同盟会会员,后卢焘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与朱德、范石生等为同班同学。
1907年初,张铁臣与卢焘毅然辞去职务,在柳州创办樟脑公司,并开设富贵升旅馆为同盟会筹集资金,专门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窑埠设立的一个批发销售点也是同盟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这里人头攒动,来来往往,同盟会会员常常云集于此,密商革命事宜。
“由于他们有樟脑公司的生意作为掩护,不到一年时间,同盟会会员就增至近百人。”朱德增介绍,同盟会会员经常在窑埠活动,还策划配合发动武装起义,以做樟脑生意为名到香港向洋人购买武器弹药。张铁臣、卢焘、李德山三人带着近千斤樟脑,从窑埠乘船南下直奔香港。遗憾的是,从香港运武器返柳途中暴露,导致起义未成功。
尽管如此,同盟会会员在窑埠和柳州的活动,为广西乃至全国的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不少骨干力量。比如,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中,广西籍的有李德山、林盛初、韦统淮、韦统铃、韦荣初、韦树模等6人。革命志士就像星星之火,在窑埠码头播撒光明,让人觉醒。
农民运动
1926年7月,柳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柳州支部干事会成立,陈岳秀任书记,张胆任组织干事,罗琴谱任宣传干事。驻地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四中(现柳州市中山东路上),代号为“刘智”,把开展工农运动作为首要任务之一。
据了解,当时柳州近郊10多个乡村,如北关外乡、黄村、雅儒、基隆、小村、秦家村、秦拱、窑埠、小南、磨滩、竹鹅等都在柳江两岸,离市区最近的仅百余米,远者不过数公里。较大的村子人口百户左右,较小的村子人口仅十多户至数十户,但强加在老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却有20多种。广大受苦受难的农民对反动阶级的统治深恶痛绝。
柳州市党史专家邓冠濂介绍,中共党员利用合法身份,带领农运工作队员和党训班学员,深入郊区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组建各乡村的农民协会。1927年2月至5月,柳州近郊的雅儒乡、黄村乡、北关外乡、窑埠乡、渡龙乡、双冲乡等6个乡级农民协会先后成立,并获得批准和颁发印信及旗帜,会员共有739人。到1927年9月中旬,柳州近郊共有2000多人参加了农民协会和农协筹备组织,约占近郊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
农民协会成立后,一直在中共柳州支部领导下,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进行坚决斗争。农民按照农民协会章程办事,自己管理乡政、维护治安、调解纠纷、修路办学。近郊农村在农民协会的治理下,昔日为非作歹的散兵游勇、土匪流氓收敛了许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农副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1927年3月间,国民党马平县警察署进一步压榨菜农,规定农民进城卖菜必须领取牌照,每月要缴纳税捐1元。这触怒了广大农民,近郊农民协会很快联合起来作斗争,浩浩荡荡的农民队伍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农民协会的代表表示,如果不取消卖菜的牌照捐税,农民就不挑菜进城去卖,也不进城挑大粪,让城里的老爷们尝尝无蔬菜吃和闻屎臭的滋味。随即,农民开始罢市,斗争持续6天,各界群众均站出来坚决支持,警察署只得答应取消牌照捐税。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极大地鼓舞了斗争热情。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