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香港抗战 > 内容正文

走进“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来源:腾讯网   2023-07-19 10:32:12

  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行动到底“抢救”了什么?为什么这次行动是“最伟大”的?伟大在哪里?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里找到。

  纪念馆呈现了1941年香港沦陷于日本后,中国共产党营救在港的文化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全过程。这次胜利大营救先后救出文化精英、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共约800人,保存了民族文化的火种。

  ▲廖承志在广州与脱险的文化界人士合影(前排左起:茅盾、夏衍、廖承志;后排左起:潘汉年、汪馥泉、郁风、叶文津、司徒慧敏)。

  ▲1942年1月,邹韬奋从香港脱险后,在白石龙为曾生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风雨欲来,身陷险境

  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上海、桂林、重庆等地陆续撤到香港,继续进行抗日宣传和民主活动,在港澳、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范长江创办的《华商报》、茅盾主编的《笔谈》、张铁生主办的《青年知识》等,都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战,呼吁团结、抗战和民主,也因此引起了日伪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敌视。

  香港沦陷后,日伪汉奸大肆搜捕相关人士,限令他们必须到“大日本军指挥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时任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要求务必将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精英安全营救转移到内地大后方。

  一场紧急会议在白石龙村——宝安羊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召开,天主堂成为部署营救和护送文化人士的会议地点。会议决定由曾生留在白石龙负责接待工作,梁鸿钧负责部队的军事指挥,王作尧负责从港九至龙华交通线的警戒和护送工作,一场拯救中国“文脉”的伟大营救行动就此展开。

  惊险撤离,险象环生

  1942年1月开始,日军为了缓解香港粮食短缺的问题,强行下令驱散100万香港市民返回内地,营救的时机就此到来。营救行动的首要任务是要与营救对象取得联系,彼时,绝大部分人为了躲避日伪搜捕都在分散隐居状态。邹韬奋一家几乎天天都在逃亡,先后共搬了六次家,茅盾也先后搬了四次家。

  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机要干部潘静安根据廖承志提供的名单,通过各种关系一一寻找到营救对象,随后将日军攻占香港时曾作为“日军前进指挥部”的楼房作为营救行动的联络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了三条水路交通线,一是进入九龙市区到西贡,东渡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二是经长洲岛,渡海到汕尾、海丰;三是从香港经长洲岛转澳门。原有的一条从荃湾经元朗到十八乡的运输和情报交通线被日军封锁后,尹林平、曾生、王作尧重新打通了大帽山通往十八乡翻越崎岖山路的交通线。

  乘难民潮之机,乔装成难民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被护送至此次营救的指挥机关和接待站——天主堂。1942年1月9日晚,第一批文化人士开始撤离行动,邹韬奋、茅盾夫妇、廖沫沙等20多人,换上了广东人常穿的“唐装”扮成“难民”,乘着巡逻日军换岗的机会逃离香港。1942年1月底至2月底,是营救工作最紧张的时刻,每隔一两天就有一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撤离香港,每批少则十来人,多的二三十人。日军为了控制难民,在香港设有数十道哨卡,稍有不慎便会暴露,交通员则化妆成乞丐或挑夫分散保护。

  在接待村停留后,一行人在交通员向导下翻越梅岭坳前往白石龙村。山路崎岖难行,从未走过的文人们几乎是爬行,被营救的丁聪回忆道,大家更夜行走,一个跟着一个,一句话也不能说。天主堂是营救行动的第一站,如今已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2号馆。被营救回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就在教堂地板上和衣而卧,最多的时候能挤二三十人,醒来后再辗转至招待所隐蔽。

  隐蔽蛰伏,胜利在望

  为做好数百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接待工作,曾生在白石龙筹建了临时招待所,将人员转移隐蔽。彼时,羊台山抗日根据地不时遭到日军、国民党顽军的扫荡,住所曾多次转移。原东江纵队《前进报》社长杨奇回忆说,日军飞机时常在羊台山上空盘旋,侦察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行踪,因此不敢在山间生火做饭,只能从村里做好饭菜送来。期间,村民们就自觉担起了每天往山上送米送菜的任务,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也不知道山上住的是什么人,只知道都是抗日的。

  招待所的条件十分艰苦,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们没有热水洗澡,只能用山间溪水洗脸、擦身,时间一久身上都长了虱子,他们将其称为“革命的虫子”。停留数月后,成功撤离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分批前往惠州,通过中共地下党和秘密交通站的巧妙安排,乘船辗转至龙川。邹韬奋是最后被离开羊台山的,他临别时说:“我为民主与自由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总是感到力量不够,现在看到你们光亮的枪,看到你们亲热的脸庞,我是多么兴奋!”

  从1942年1月13日邹韬奋、茅盾等第一批文化精英到达白石龙村,至11月22日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抵达苏北解放区,这场大营救在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协作下得以胜利完成。被营救的文化精英们各自奔赴战场,继续抗战救亡运动,传承着红色的火种,为日后中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日寇屠刀下抢救出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成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先后荣获“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等荣誉称号,并于2020年9月,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